绿与黄土,相依相存;
神与尘世,百转千回。
迷茫青春,青春迷茫;
只为懂得,懂得只为。
~~写 在 梁 家 河
“懂·得”黄土、尘世和青春是一种美。
走进梁 家 河村,在熙攘的、不同行业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感知,别有一番滋味。
林同事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习 大 大 刚到村里,环境截然不同、异常艰苦,跳蚤成灾,力不如女,他认真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进而选择了追寻理想的路。
把这样的经历投射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大约都会有那么个阶段痛苦万分,在绝望中挣扎,在迷茫中流泪。他在黄土旱地间做出的选择,无疑是 梁 家 河 的财富,更是给青年人和准中年人打了个样。就像延安精神般,给了无数人无数的“懂·得”。
我曾粗读《红楼梦》,特别喜欢一句话:打开书,打开一处满是尘土的木窗上,本是无心路过,随意一撇,却发现窗外那满是色彩的山水风情。在 梁 家 河,大概也是这样的感受吧。
我在《红楼梦》中读到了很多小人物的命运。以古比今,时空变了、服饰变了、讲话方式变了,但事儿不会变、理不会变。出身寒素的秦可卿,她嫁到贾家这样这样的豪门,其中经历多少委曲求全,隐忍克制,她的苦楚她清楚;薛蟠是个官二代,但本质是好的,只是被保护的过了头,闯什么祸都有人善后,更可怕的是他不自知、不自愧……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的了不起正是在于曹雪芹先生对理想的追逐。字里行间,他精准、有温度地描述了社会真实形态和个人心路历程,便是在他困窘落魄时,也未失无羁个性。
走在梁家河,坐在树荫下,任思绪乱飞。已到“顶梁柱”的年龄,工作中要对事情负责,家庭中要对老小负责,偶尔会期望自己的精神游离尘世一小会儿,这份游离或许就是个人乌托邦,却担心太奢侈,甚至不懂如何去享受。
我赞成认真、执着且平和的做事。就算实在难扯理想,也应把责任比作标尺和底线。
我更赞成完美人生,如若只缘身在此山中,恐怕永远不闻幸福声。
蒋勋先生说,“人都需要一种东西把他救出来,像苏东坡、白居易,他们下班以后绝对不再谈公事,一定是唱和诗词,用诗词涵养性情,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也许这是补偿,也许这就是救赎,也许值得试着去做,也许会有一些收获,也许,我们会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