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所有行为背后的需要。
只有人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才会表现的特别不好。
🥊只有全人类共同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要分清“策略”和“需要”之间的不同。
2关注需要的魔力。
关注需要是所有行为的本质本身
关照自己内心的需要,就不易发飙。
最大的难点在于:首先学会接纳和关心自己的需求。(心中没有爱你,没办法给别人爱)
️收获:
看完今日这一刻,我认识到自己一直处于表达情绪发泄情绪的阶段里面。
例如:
女儿:妈妈,我好想你陪我写作业好吗?
我:你自己写。妈妈还要辅导哥哥作业,明天妈妈还要早起上班呢。
我急于表达自己的需求,简单粗暴的拒绝女儿的请求。于女儿(4周岁)而言他需要的应该是陪伴,改换成现在我再回答,应当是:宝贝儿,妈妈知道你想妈妈多陪你一会儿,多亲近一会儿,对吗?要不这样,你在妈妈边上画画,我们一起给哥哥做功课好吗?如果你累了,你可以先回房间睡觉。(满足他的需求,也达到了我的目标)
影响:
关注需要是所有行为的本身,要分清政策和需要之间的不同(学会接纳和关心自己的需求)达成共识。
🪐选修:学以致用
A故事:童年的我
复盘过程
中午放学回家打开家里空无一人,走进厨房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又饿又累无从下手。下午还要返回学校上课。(。25年前农村孩子都是走路回家吃午饭,然后再返回学校上课)我气匆匆跑出家门,一边骂一边哭,然后还扯着嗓门大喊:“妈妈……你又死哪里去了?”邻居可能看我可怜吧。告诉我,你妈妈在某某某家打麻将呢。顿时我的火气直冲脑门,愤怒无以言表,且飞快跑到某某用脚使劲的踹开门破口大骂,破口大骂:“你们这些王八蛋,又拉着我妈妈打麻将,害得我没饭吃。”然后坐地上大哭起来。妈妈与其他人并没有过多理会我,只是递给我两元钱,让我自己解决。眼看上课时间来不及了,我拿着钱哭骂着便上学去了。
🤯🤯我的情绪:生气愤怒无助🤥
🤗B故事:外出小插曲
复盘过程
昨日我们一早出门拜佛。由于路程远且寺庙周围停于是决定开车到我单位在公交公司过,再公交过去。去的时候气氛还是很和谐美好。儿子照顾自己,我则抱着女儿一路嬉笑,回答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那是什么?满足他的好奇心。爸爸则看行李保障好后勤。
由于疫情寺庙里的斋堂歇业了。我们拜完佛即返程了。儿子可能又累又饿的影响,竟然晕车了。他一会儿“妈妈我想吐”一会“妈妈我难受”一会“妈妈我头疼”一会……刚开始我让儿子换到有活动窗户处打开玻璃。过一会儿,我询问他感受如何?儿子表示依然难受。我接着让他试试闭目养神,分散注意力。依然失败了。我示意先生,过来照顾儿子,可是被儿子嫌弃了,他只要妈妈。我与怀里的女儿几经商量,他也不同意让爸爸抱他。(爸爸去是权威严肃,很严肃)
我的情绪
讨厌(爸爸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气焦虑、担心。刚好这三天又温习前三个的课程,提醒自己关注情绪,关注需求,再解决问题。我忍住了
需求
女儿:陪伴~沟通
儿子:陪伴~关心~安慰~理解
老公:和谐氛围
我:安静~和谐氛围
我的处理:
1引导怀里女儿去关爱哥哥,激发他的爱心与团队精神?
2给儿子做太阳穴按摩,抚摸头部,拍打后背,站在他边上,鼓励他,安慰他。用言行告诉他,只要他需要回头看看,我就在那里。
3让老公留意丫头安全(毕竟他一个人坐,车在行驶中不确定性太大)
总结
🤪《身体从未忘记》里说“童年父母给我们的伤害将伴随我们一生,哪怕相距甚远,哪怕已经去世。”现在想来,我对儿子(以前)的态度与当年的母亲不谋而合。关键我还并未意识到,我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紧张痛苦的根源在于童年的忽视与粗爆。就a故事而言,当年的我需求是被爱与关注。母亲的需求是团体~娱乐~休息。在第3课时,樊老师讲到关注需求在发泄。或许是年幼吧,反刍过去,当下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我会自己动手做一份蛋炒饭送过去和妈妈一起分享。(既满足了妈妈要休息也,也满足了我要陪伴)
我内心渴望母慈子孝因而结缘,樊登读书;我向往优秀,所以进入训练营向优秀靠拢;我想影响他人共同进步,所以我分享我的故事,听不同的声音。成长自己成就他人。故事a与故事B并鲜明的“反差”即我成长的见证。虽还有很多欠缺,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践行,在这么友爱的陆战队大家庭影响下,一定越来越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