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的世界,今日开捋。
捋一捋“世界”的时空脉络,梳理一下,那些可以大致划分开的区域、在其各个领域的演进过程。
“世界”不大,想看就看。
带上橙色的手表和罗盘。
第一篇 日本国
从哪里入手呢?
出于审美的偏好,最感兴趣的仍然是欧洲和日本。
但是,欧洲的进程,太过复杂。政区、国家、宗教、民族乃至家族等等,很多条线(而且每个都是主线)缠搅在一起,乱成一锅粥,既分不开也捏不到一块儿。而且,欧洲自身进程中,不断向外伸出强有力的触手,强到彻底改变其他区域的进程、强到将各孤立区域的进程联系起来;并且,欧洲因此从全世界获得的影响,与其对外输出的影响同样显著。因而,更加增添了过程的复杂性。
甚至可说,欧洲一隅的进程,后来几乎等同于世界整体的进程。
从欧洲开始,难度大。
相反的,作为理解欧洲复杂性的参照物,中国的进程单纯的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虽然空间很大,时间更长,但是几千年不断重复一种模式,一条主线轮回出现,容易拎得清。并且,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对外的影响有限。则了解中国的进程,牵扯的枝蔓少。
而日本,可以看作微缩版的中国。一千多年的进程不短不长,孤立的一组岛屿不大也不太小,离中国不远但也不接壤,既是中国影响范围的一部分,又有很强的独立性。无论地理还是人文,边界更加清晰,主线同样明显。
而且,作为中国人,去了解它的演进过程,既有天然的理解力基础,又不缺少诱发好奇的未知。
前言:先建立一个背景坐标
坐标简表
为什么这样划分
左侧一列“世代”的划分是世界通行的一般做法,以它为通用坐标,把日本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的有名有姓的时代对照装进去,保持与世界各区域历史进程的可比关系。
世界各区域陆续进入某个“世代”的先后顺序不同,但大都经历过相似的、可以区分的阶段。可比性即此意,具体到某个“世代”,不是体现在同时性上,而是表现在同一“世代”的相似性上。
比如,从镰仓时代到战国时代,相对于其他时代,是混乱、分裂、令人不安的时代,虽然时间跨度(12至16世纪)晚于欧洲中世纪,但社会状况大体相似,所以归于“中世”。
日本的进程一直落后于欧洲,只在19世纪下半叶奋起直追,算是“近代”的开端。到20世纪初,开始并驾齐驱,至当代已走在世界前列。
作为附带的对比,顺便捋一捋欧洲的世代脉络。
欧洲的“上古”应算公元1世纪之前的时代,包括先后或并存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古希腊、马其顿、古罗马(罗马王政及后来的罗马共和)时代,“古世”则是随后的罗马帝国时代,至公元395年分裂,欧洲开始进入东西各自演进的模式。
其中,西欧自476年西罗马灭亡,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教权与王权并立,可看作双重的封建。在经历了14、15世纪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后,各诸侯国(包括时隐时现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世俗王权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继续各自或开明或更加肆无忌惮的专制,直至17、18世纪启蒙运动开启“近代”革命。
而东欧自395年分裂后,一直延续着所谓帝国时代的荣耀,从一度短暂的中兴到后来大部分时间里的勉力维持,至少名义上,直至1453年才彻底灭亡。随后进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异教徒统一的时期非常短。16~18世纪的东欧,大部分时间里,或是西欧强国的附庸,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国,再或者是更落后的农奴制沙俄的势力范围,在欧洲进程中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东欧,至此均可算作“中世”。东欧的“近代”,甚至晚于日本的近代。
以上的历史进程中,“近世”可以看作“中世的后期”。 对于碎裂混乱的欧洲,“近世”与“中世”的界限并不明显,没有单独区分的必要。但对于日本,这个“后期”与此前的中世,虽然都是封建的社会,但却是一个长期、稳定、统一的阶段,且是奠定现代日本人文特征基础的时代,具备显著的区分节点。
更直观的对比坐标
第一部分:政权政治的演进
政权及其制度的更迭,是历史演进最易看清的线索。生活在现代社会,常常不屑于“帝王”乃至“政治”。但是,一提到历史,第一印象就是政治史。且政治史,无可奈何,很大程度上就是专制统治者及其家族的历史。
是故,先来看日本的政治脉络。
一、什么是政治
一国的政治,宏观的,即社会制度。看的清的,或只有三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着眼点在于社会的主要财富和权力基础,依次是奴隶、土地、资本。
微观的政治,即政权组织形式,不外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制三大类:
二、大脉络
在背景坐标上的轨迹
用简图表示的政权大脉络
三、更详细的脉络和轨迹
(一)上古
公元6世纪前的历史,主要来自考古推断。
零星的文字记载主要来自中国史书。中国史书称当时的日本为倭奴、倭国、倭奴国,并为日本所欣受,例如朝贡东汉时受光武帝赐予的印绶(“倭奴国王金印)。公元7世纪,日本才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和“日本”的国号。
上古阶段的脉络图
上古阶段的政权地图
大和氏族政权的结构图
从“氏姓”到“姓名”
(本小节部分内容改编自百度百科)
说到日本人的“姓名”,明治时代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日本人有姓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古时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且当时所谓的姓,与今天理解的“姓”不是一回事。
大和时代的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国王为首,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 与今天理解的“姓”不是一回事,它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连、臣、君”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的姓。如上图大和政权中,大臣、大连都是显赫的姓,臣姓大氏族包括:苏我氏(在与物部氏争权的过程取胜,长期把持大和政权,只到被中臣镰足与中大兄皇子联合发动政变灭族)等。连姓的大氏族包括:物部氏(与苏我氏同为大和国两大实权派)、中臣氏(日后的中臣镰足参与灭亡了苏我氏,帮助开启大化改新)等。
至7世纪,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的称号(也废除了大臣、大连职位,而设立律令制下的左大臣、右大臣),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这时的氏、姓、苗字仍然只有贵族才有。其中,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姓则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
进入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
直到明治时代,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政府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长期习惯,无人响应。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于是举国兴起取姓热潮,短时间“生造”出大量姓氏。比如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可以成为姓。甚至像“我孙子”这样莫名其妙的组合,也被随便对付成了姓。
一般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陆前”、“近江屋”。以职业为姓的,如“味美”、“服部”、“锻冶”等。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如“酒井”、“本多”、“上杉”等。也有人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出现“藤田”、“藤本”、“藤井”、 “藤川”等。
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因为来得突然,却少此意义;追本溯源,一个姓的人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亲戚。
另外,虽然现在所有的日本人都过上了“姓”福生活,但是,天皇却自始自终没有姓,只有名。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
(连载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