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34年的夏天,齐孝公兴师伐鲁。
鲁国势弱,又逢饥荒,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 ,形势危急之际,鲁僖公决定用外交手段化解这次危机。
于是,他派遣大夫展喜作为使者前去犒劳齐军,并让展喜向他的哥哥展禽请求辞令。
展喜由于展禽面授机宜,在与齐孝公的对话中,援引先王之遗命,齐之先辈辅周之遗德,以道义说服齐侯,并申明鲁之所恃者乃认为齐不会做出“弃命废职”的事情来。
展喜机敏镇定,善于言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大地满足了齐孝公的虚荣心。
由于展喜的机智善辩,从容应对,巧妙地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无言以对的齐孝公只得收兵还师,鲁国也渡过了这场劫难。
全文峰回路转,结构精巧。展喜的胆识和才智也通过其富有说服力的言辞得以充分表现。这亦是一篇绝好的外交辞令。
那么,齐孝公为什么要兴师伐鲁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齐孝公,齐孝公是谁呢?
他是齐桓公的第二个儿子,公子昭。即我们之前聊过的,在葵丘之盟上,齐桓公将其委托宋襄公照顾的那位公子;也是在齐国内乱时,宋襄王带兵平定内乱后,将其扶上君主宝座的那位公子。
提到了齐孝公,必然绕不过他的父亲——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作为一方霸主,曾经的齐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连周天子都得看他脸色行事。
他拳打山戎,脚踢楚国,是何等威风凛凛,何等的气派,简直风光到不可一世。
然,他生前有多风光,死时就有多窝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晚年的齐桓公昏聩不明,活得那叫一个悲催。
当年,齐桓公因为任用贤相管仲,缔造了一番鸿图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但随着管仲的离世,老迈的齐桓公昏聩至极,居然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致使齐国极盛而衰。
齐桓公做错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宠幸了三个小人,易牙、开方和竖刁。
据说,易牙是厨师鼻祖,他做饭很好吃,每天挖空心思给齐桓公做美食。为了表忠心,他把4岁的儿子做成肉汤献给齐桓公喝了。
开方,春秋时期卫国太子,当年齐桓公称霸伐卫,卫国战败,便把庶长子开方纳于齐军。
开方见齐国强盛,愿仕于齐。十五年没有回家,即便父母去世都不肯回国奔丧,非要守着齐桓公。
竖刁,为了贴身服侍齐桓公,自己动手做了太监。
当初,管仲一眼就看出这三人是奸邪小人,他叮嘱齐桓公万万不可亲近他们。
但老糊涂了的齐桓公却一意孤行,根本没把管仲的劝告放在心上。
管仲刚刚病逝,齐桓公便把管仲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了,于是开始宠幸起了这三个小人。
这三人表面上对齐桓公恭恭敬敬,忠心不二,实则却在暗中集结朋党,挑起齐桓公几个儿子之间的斗争,伺机夺嫡,这也为后来的齐国内乱埋下了祸根。
齐桓公做错的第二件事,就是废长立幼。
齐桓公有六个儿子,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应该是老大公子无亏做储君。
但是齐桓公宠爱公子昭的母亲,便废长立幼,让公子昭做了太子。
齐桓公的偏心令公子无亏的母亲非常不满。
于是,她买通了易牙、开方和竖刁这三个小人,让他们在齐桓公面前诽谤和污蔑公子昭。
齐桓公嘴里说要废黜公子昭的太子之位,却迟迟不见行动。
这样一来,就有了给其他几位公子夺嫡的希望。
于是,他的儿子们开始明争暗斗,齐国内乱开始萌芽。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借口保护他,将他囚禁在一个小屋内,并赶走了侍从和守卫,封住王宫大门,谁也不让进。
他们在四周筑起高墙,只留一个小孔用来送饭。
最后,为了让齐桓公早点死,他们干脆连饭也不肯送了。
可伶称雄一世的霸主,就这样在小黑屋里被三个宠臣活活地给饿死了。
这还不算,更惨的是,齐桓公死后,竟无一人为其收尸!
直到两个月后,齐桓公尸体腐烂生蛆,蝇虫从小洞中爬出,人们才得知齐桓公的死讯。
这就是当年雄霸四海、号令九州的一代霸主的悲惨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