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我应该是爱看书的吧,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有一个自己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我精心挑选的书籍,书架边上有一张供我读书的书桌。坐在书桌边,拿着喜欢的书静静的读,这是我儿时最期待的一个场景。
在小学快毕业时,因为我的时不时诉说,父亲在新搭建的阁楼房间,用铁丝拉着两块木板做成了一个简易书架。但是依旧没有期待的书籍可摆放,我把所有的课本放到隔板上,已觉甚是安慰。其实不仅仅是我,全班的同学也几乎很少有课外书看的。有时候,隔壁大十来岁的大哥哥偶尔能借我一本《故事会》或《读者》,那定是看得津津有味,连老妈叫吃饭都没空搭理,生怕没看完,人家就要了回去。
到了初中,学校是有 图书馆的,但是很少开放,偶尔一次,也不知道借阅什么书籍。其实那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也包括自己都很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于阅读并不重视。自己也未觉悟需要多看书籍。
好在那是班主任是教语文的,我觉得很幸运,在那个懵懂的年纪遇到了她。从老师那里借到了《哦,大海》这本自读课本,非常认真的看了好几遍,特别是其中几篇励志的短文。我才发现,不是我的学习条件不够好,而是自己内心不够渴望,学习不够努力。
也从那时起,学着写散文诗,虽然自己也知道文法不通,但是就喜欢那种感觉。因为古体诗,完全不懂押韵,无法驾驭。放暑假的时候,因为房子就独自一栋在半山腰上,我也没处去玩。就坐在阁楼里,对着窗外的青山和苍穹,学着别人感叹人生,伤春感秋,写下那一行行稚嫩的,甚至看起来有点傻的文字,但是乐此不疲!
从未想过,靠写文生活,也从未觉得自己有那样的能力。高中的时候,隔壁班林丹媚写的一篇游记,发表在了三明日报上,我对她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真的是我心中偶像般的存在。直到高中一次半期考,我的作文《修心重于饰面》拿到了全年段最高分,被老师刊登在校刊上,突然发现,我也有机会成为别人的榜样和羡慕的对象。老师说我很适合写议论文,很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我也知道自己除了正心正念,没有阅读储备,没有优美的文笔。那时候,看得最多的也只是《思维与智慧》,到高中毕业,我也没完整看过一本名著,一本像样厚点的书籍,说来汗颜。
在大学,是有机会给自己写作储备能量的,可惜我并没有利用好课余时间,多阅读这类书籍。虽然那时候也也很幸运,进入了大学校刊编辑部,成为聚焦板块的编辑,但自己的水平应该是里面最差的吧!其他几位,要么是中文专业,要么是新闻专业。因为学的是理工科,考进编辑部不过是因为是爱好,更多的时间,我泡在实验室里,和老师同学一起做立项实验。为的不过是大学毕业后,能凭借比较好的专业能力找一份好工作,以便养活自己,善待父母。
但是最终也是事与愿违,我并没有很好的从事本专业。反而凭借大学读过的几本葡萄酒品酒的书籍,应聘到了一家进口酒链供应平台。那时,负责企业内刊的同事,也非科班出身,文章虽也显得稚嫩,但是她通过自学,把一本内刊也做得好好的。在她的影响下,我又慢慢重新燃起了写文的欲望。
兜兜转转,现在成了全职妈妈,这一路走来,并没有什么成就。唯一值得说的就是,越来越坚定读书是可以让人脱胎换骨的一条途径。在陪孩子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才知道自己大学的校训,其实就来自《中庸》,才知道《论语》出了一百零八个成语,才懂得不是只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八个字,《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才知道曾经那些给文章画龙点睛的句子,好多来自四书五经。
因为陪同读书,我才发现输入与输出同样的重要,这是一个整体的融会贯通的过程。得遇简书,还有文友的陪伴,告诉自己一切都来得及,把自己看年轻一些,看得低一些。如果现在我十五岁,是不是一切都刚刚开始?那我就是“十五岁”。我想有时候人就要这样,难得糊涂偏执一次,也许人生路就又不一样了。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可能。家庭主妇的生活,不应只是一地鸡毛,让我把鸡毛扎成鸡毛掸子,扫个窗明几净,看那属于自己的阳春白雪。
不是有人说过,曾经越混,当你功成名就,你就越励志!期待我的“十五岁”后,因为坚持阅读与书写,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仅可以正向的改变自己,也能正向的影响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