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父母到底有多恐慌,竟然花钱招聘“书童”,你的孩子够资格吗?

父母到底有多恐慌,竟然花钱招聘“书童”,你的孩子够资格吗?

作者: 路老二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08:32 被阅读0次
    父母到底有多恐慌,竟然花钱招聘“书童”,你的孩子够资格吗?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里面这句话,一是说孟母三迁之教,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经两迁三地;二是说一次孩子逃学,孟母以身作则,自断织布的机杼,用所谓“杀敌一百,自损一千”似的惨痛教训鼓励孩子成人成材。

    果然,大功告成。

    《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虽经明、清以及现代学者陆续修订补充,但是这个典故始终冠于篇首。

    这说明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要有良好的家风家训,同时也需要家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靠谱的邻居,有合格的玩伴。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说到底也是取决于父母的视野和格局。

    更多的取决于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物质条件。

    孟母成功了,许多人纷纷效仿,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

    别说“三迁”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能在大城市撅起屁股攒首付,持续不间断还完压在身上的二十年三十年的房贷,已实属不易。

    基本上房子固定了,想重新买一套房子,换一个环境,难于上青天,孩子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也被迫固定了。

    很多家长无能为力的地方就在于:我也想学孟母三迁,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外在的条件无法撼动,只得转而求其次,希望能够自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可是都在忙于奔命,养家糊口,照顾孩子的任务只能交给老一辈,陪陪孩子,也只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

    有钱任性的人可能可以一步到位,省略孟母三迁的环节,孟母最后也是迁到学院旁边,现在的学区房是一步到位不错的选择。

    不管有钱没钱,都得面对一个急切的问题:孩子没有儿时玩伴,没有陪伴他一起长大的同龄人。

    大部分孩子的活动半径就是家和小区里面仅剩的巴掌大点地方,再远点就是游乐园和动物园了。

    玩捉迷藏这个游戏都没地点躲,想跑步和爬树只得去体育馆或者“公园”之类的地方。

    住了几年,隔壁的邻居都没正儿八经说过几句话,所谓和谐的邻里关系,一没时间去经营,二是没金钱去铺路。

    带去那些人山人海的地方,大人受累了,小孩也没获得多少心理补偿,看似孩子拥有了很多的好朋友,其实都是“暂时性”的友谊而已。

    孩童时期,大部分孩子是孤独成长,相对自闭和孤立的。

    好的一方面说隔绝了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与诱惑,不好的一方面,也阻断了孩子感知外界的联系。

    很多独生子女孤独成长,最好的友谊就是左手牵右手,最好的玩伴除了阿猫阿狗就是满屋的玩具。

    单亲或者农村留守儿童,境况还要更为严重一些。

    到了上学年龄,不管有钱没钱的家庭,家长往往采用“金钱”陪伴,用“智力”轰炸模式让孩子优秀。

    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特长班,孩子一路升级打怪,最终熬到十八岁。

    家长打着“都是为了你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远大目标,一路狂奔,大人辛苦,孩子受累。

    孩子从三岁到十八岁,看似在一片热闹喧嚣,呵护备至中成长,实则一直像一棵小草,活得心惊胆战,内心深处的世界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没有人关心他真正的需求,很多畸形的想法,有明显缺陷的性格,阴暗仇视的心理,甚至自私自利的作风,大部分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犯罪和轻生的念头,早早就萌芽并且在内心生根发芽。

    内心孤僻,自闭,烦闷无助,情感得不到及时宣泄,长期高强度的作业课程压力进一步催生了这种极端性格。

    最近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犯罪,暴力甚至有些残忍冷血,看得人不寒而栗,后背发凉。

    越来越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不是抑郁了,就是有轻生自杀跳楼的念头。

    父母一边谴责现在的人啊,太把命当成儿戏,内心太脆弱,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动不动就用命去解决问题,一边心有余悸,时刻担心害怕着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一部分家长转头还是该干嘛干嘛,不敢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生怕孩子没有出息,不够优秀。

    另一部分家长真的慌了,在保证孩子足够优秀的同时,开始想办法填补孩子的“情商”缺失。

    招聘孩子好朋友:包零食包玩具,月薪起步三千。

    于是这则“招聘启事”就出现在了小区的广告栏上。

    要求很具体,要是好朋友:懂事体贴,会说好话,最好能歌善舞,会舞蹈能绘画,关键是要比自己的孩子优秀。

    玩具零食都免费提供,唯一的要求就是定时定点陪自己的孩子一起愉快的玩耍,还有工资拿。

    能看出来家长是多么无助,可是却没人打电话过去咨询。因为大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经过无休止的训教,孩子的“智商”已经很高了,“情商”培养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

    要不,培养一个智商很高的白痴出来做什么?或者,养育了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有何用?

    说为外国人培养人才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养一个白眼狼的几率很大。

    回到孟母三迁的典故,其实家长都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圣人,可却都不约而同用圣人的标准苛刻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其中大半是攀比和炫耀的心理作祟,小半是因为为人父母的,似乎不想让我们浪费生命的历程,被狗吃了的青春,再从孩子身上筛一遍,也不想他陷入父辈祖辈们世代相传的生命轮回人生定数。

    大多数孩子的命运终归平凡,也终将平淡。很奇怪,本该是这么明显的事实,父母却一直假装看不见。

    其实是因为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意味着也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意味着承认了自己的无能。

    所以家长们扛着,硬撑着,一边鄙视着这个社会不平衡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阶级差别,一边毫无怨言地叫着高昂的“智商税”,为自己,也为孩子的未来。

    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 我们中有很多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些话是给家长说的,其实给孩子说也没错。

    所以还是文章一开始那句话: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说到底也是取决于父母的视野和格局。

    没有孟母三迁的资本和条件,苦没有想换房子就换房子的自信,但是你可以用“断机杼”的方式,加上相濡以沫的陪伴,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你的言行中,真的藏着孩子的未来。

    陪着孩子,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守住道德的底线,守住人性黑暗的侵蚀。

    因为只要孩子道德不败坏,人性善良,他不是优秀就是平凡,而上面说了,家长首先要接受自己包括子女平凡平庸的现实。

    招聘孩子好朋友:包零食包玩具,月薪起步三千,你家孩子敢来吗?

    如果你有孩子,你觉得她能胜任这个工作吗?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现在的家长,比孩子都恐慌和焦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到底有多恐慌,竟然花钱招聘“书童”,你的孩子够资格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lz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