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学了《古诗三首》,分别是《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一课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信念”,语文要素有三个,分别是: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是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如果单纯是为了考试,应该是会背会默古诗的原文、注释、翻译和中心思想,另外加上属于这三首诗的写作特点“托物言志”即可。如果是常态课,解诗题、知诗人、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五步孩子通过查阅参考书也基本不用教。怎样的诗教课,学生能上的有意思并且有收获,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们说,不谈背景就是断章取义。的确,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的,以及诗人写诗的当时,他自身的背景,对于了解古诗的意思,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我们说文史不分家,但真正对诗人当时生活状态了解的小学语文老师能有多少个?我一个大学学历史的语文老师,经过这么与历史不打交道的时间,谈背景也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然而,时间在哪里?
我试着在微信视频上搜索了“于谦”,给我推送了不少德云社的于大爷。我从推送中巴拉巴拉,终于找到了明朝的功臣于谦。打开这个视频,知识放映室用12分钟多的时间,简要概括了于谦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同时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石灰吟》这首诗,全是他的成名作,所以在视频中也反复提到。视频看完,孩子们基本对社会背景和于谦本人已经有所了解。再讲这首诗,学生对“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有了自己的了解,于谦身上那种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精神就有了清晰的了解。我不用费一句话,这首诗就被知识放映室给孩子们讲清楚了。
我又试着在知识放映室的视频号里搜了“郑板桥”,同样也是12分钟讲述了郑板桥的一生。《竹石》这首诗里蕴含的情感,学生也体会的比较深刻了。这与我单纯去讲“咬”把竹子拟人化了,“定”字写出竹子目标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坚定,应该是强了不少。
同时,过去我一直觉得这两首诗不都是不畏惧艰难,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吗?两首诗有微微的不同:《石灰吟》更多是对艰难和打击毫不畏惧,甘愿留下一身清白;《竹石》倾向于坚韧不拔的意志,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
短视频的加入,让这课书学的更有意思,更透彻。老师也更省力。大胆把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