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教你怎么读懂一段文本。4个步骤才能确定意思。
- 1、它究竟说什么。帛书本,汉朝,老子。竹简本,楚国,老子。哲学讲系统,对于个别文字的诧异,影响小一点。
- 2、它想要说什么,即背后的问题。现代人理解,以后人不理解的。
- 3、它能够说什么,能够这两个字代表,离开当时的背景,任何人都能解释,解释的越多,说明它越丰富。竹添光鸿《论语会笺》100多种注解。程树德《论语集释》200多家注解。
- 4、它应该说什么。
读懂一本经典,2个基本的判断方式。
- 1、经典内部必须圆容一致,不能前后矛盾。
比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大人,论语里只出现一次。如果大人指圣人,再说圣人之言,不是重复吗。所以最怕论语里面一个字只出现一次。
- 2、经典与经验相配合。如果读到一句论语的话,你根本不可能实践,说明这句话你读错了,要么这句话是乱讲的。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么从小念到大,谁时常复习会觉得快乐?那问题出在哪里?1、孔子说错了;2、我们理解错了。当然是第二种,我们理解错了。正确的是,时:代表季节;代表适当的时候;没有时常的意思。学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
再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就没有人性,没有仁德,这个太重了。现实情况是,我们会为了找工作,或者关系处融洽,说好话,那这样就没有人心了性?反过来讲,如果我们找工作,交朋友,板着个脸,能找到工作吗?而且,有人性吗?所以这么解读是违反经验的。正确的是,巧言令色的人,很少真诚。这样重点就是真诚,只要内心真诚,巧言令色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儒家不能超出生活经验的范围,不能不被用于实际生活中,只存在于理想国,或者课堂上,那只是教条,不行的。
如何理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进则不逊远则怨。
- 1、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
- 2、表达个人特定的主张
请问孔子说这句话是哪一种?
第一种,当时女子没有办法学习知识,所以自然表现出来人类本能里面,比较倾向于依赖的一面。对她好她就骄傲,对她疏远她就抱怨。这是人类一种安全感不够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来的。
女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同样的表现。孔子描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并说出人性里面根本的问题。
内容整理自傅佩荣老师《先秦儒家哲学》公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