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故事-藿香(标准中药 调料)- 化湿止呕解暑良药
image.png藿香的故事
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和霍香妹妹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妻后就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两人,每天一起下地。一块儿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有一年夏天,天会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因劳累中暑,突然病倒了只见发热恶寒,头痛恶么心,倦怠无力,十分难爱霍香妺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你恐怕是中了暑,治这病也不难,咱家后山上就有这种带有香味的药草。让我赶快上采来,早日治愈嫂子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轻,出门不便,劝她不要去。霍香却全然不顾嫂子劝解执意进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时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只见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两眼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扑倒在地瘫软一团嫂嫂连忙。下床,将她扶起坐在床上,询问缘由,才知她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中了蛇毒。
嫂子听了顿时神情紧张,赶紧脱下霍香右脚鞋袜。只见霍香的右脚面上有两排蛇的牙印,又红又肿,走小腿也肿胀变粗了。嫂子一面惊叫,一面抱起霍右脚准备用嘴从伤口处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乡亲们听到嫂子的呼救将郎中请来却为时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来的药草治好了病,并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嫂子为牢记小姑采药之情,便把这种带有香味的药草,亲切的称为霍香。并让乡亲把它种植在房前房后,地边路旁,以便随时采用。从此这味霍香这味草药流传下来,治好了不少因中暑的病人。因时间年久,流传中便把藿字加上了草字头,中草药中便成了藿香这个药名了。
藿香即是药材又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剂,在焦作的太行山区处处都可采到,高窑河,小东沟,软枣窝,大家岭,都有藿香这味药。
药材形态请参考 新编中草药图谱及经典配方 系列
配方
image.png①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②治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③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回生散)
④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⑤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⑥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土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⑧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⑨治刀伤流血:土藿香、龙骨,少许为末,外敷。(《滇南本草》)
参考资料
中药学描述
image.png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藿香
【汉语拼音】 Huo Xiang
所属类别:
中药材 >> 化湿药
古籍出处:
《名医别录》
基原: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切段生用。
炮制:
藿香: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水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和匀。藿梗:取老茎,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药性: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应用:
1.湿阻中焦
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
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或湿温初起
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功效:
化湿,止呕,解暑。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2.《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3.《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等。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竹烯等。尚含生物碱类。
药理作用:
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此外,尚有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
image.png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