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
【缘悟】《 涅 槃 》

【缘悟】《 涅 槃 》

作者: 无戒可守 | 来源:发表于2020-10-03 20:04 被阅读0次

    涅盘:佛教用语,指所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死’(指佛)的代称。

    梵语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意译为“圆寂”。

    “涅盘”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涅盘”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

    如《涅盘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盘。”

    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盘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盘、圆寂”。

    此云大圆寂,刊定《准识论》说有四种涅盘:

    一、自性清净涅盘,凡圣同有。

    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

    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1、‘烦恼余;2、业余;3、果报余。

    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

    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盘故,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盘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盘,即真无住,名为无余。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盘”(读nie pan)。

    《涅盘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盘。

    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盘。

    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盘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

    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万物一体),只有圣人能做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

    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见性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

    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

    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

    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盘。

    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盘”。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盘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

    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道)是它们最后归宿。

    涅盘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

    南无阿弥陀佛: 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缘悟】《 涅 槃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zw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