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的世界,亲历日本

作者: 笑小天 | 来源:发表于2016-09-26 12:51 被阅读144次
千鸟本居

时值敏感期,这个时候去日本,会有人质疑,在去之间就有年长的同事朋友说道:“我可不会去日本,让小日本赚中国人的钱”,“不是抵制日货吗?你还去日本?”但凡牵涉到中日关系的讨论多一些,旅游的乐趣就少一份,此次赴日,与长辈同行,一路上看到的人文及风景,体会到的变化与差异,让我感慨良多,却难以在朋友圈等地方展示,这些年来入圈的朋友人数渐长,从同学到同事、从生活上到工作上,有时候甚至是没说过两句话的人也成了我朋友圈里的一员,至此原来小小的私密空间渐渐变成一个公众场所,有些话渐渐越发不敢说了,有些照片慢慢不敢发了,莫不是怕了网络暴力,担心碎了自己那小小的玻璃心。

当我老去的时候,希望能活着正当时

飞机降落在名古屋,入境排队的时候,一位白发老人站入口处,左臂戴着“入境管理局的”袖章,为每一位入境者分配排队次序。宽大的眼镜恰好遮住了他深深的眼窝,他的背有点弓,每当入境者向他递出护照的时候,他都会扶一下镜框,再低头翻看下签证页,仔细得不能再仔细,生怕出现任何差错。一旦确认入境者的信息,他就会慢慢地伸出手,往左一指,轻轻地往说“6号”,再缓缓地向着下一位,伸出手,往右一指,轻轻地念到“8号”,他声音不大,需要人仔细听才能明白,我甚至有点怀疑他所能掌握的中文只有这些,人群很安静,没有一丝焦急的意思,仿佛都为了他而安静了下来,没有喧哗也没有催促。

队伍渐渐向前推进,我把护照递了给他。“等等,ちょっと待って”。他缓缓地把手往下指了指,我看着他的手指,才发现他的指节并不能伸直,一直保持着同一个弧度。

他说完,便弓着腰跑到另一侧去询问事情。看着他跑的背影,有点觉得小小的忧伤,年纪这么大了,为何还要辛苦的工作呢?难道子女不能好好的照顾他吗?难道好的社会保障给予他一份退休金吗?

直到我走出机场,没入日本的大街小巷,我才发现日本许多店铺的收银员是老人,许多酒店的服务员是老人,开出租车的大多是老人,在汉堡店炸鸡的也多是老人,而且其中女性的年纪越长妆容化得越俏丽,打着睫毛画着眼影,把脸涂着白白的,把两颊抹得红红的。我观察得越多越能发现,她们的打扮不仅仅是为了从事一份工作,更像是为了参加一次次的聚会。

虽然听过报道“日本老龄化走在世界前列,日本65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近27%”,但若非亲眼所见,是觉不出这样的冲击:当看着自己爷爷奶奶辈的人连站几个小时,依旧保持全神贯注的模样,实在是令人吃惊和佩服。换想在国内,白发老人多是在公园、菜市场这样的地方出现,更多的白发老人是呆在家里,足不出户地看看电视、聊聊天、下下棋、喝喝茶,能有这番体力和精力去工作要保养得多好。

在旅途的路上,我坐在大巴里,望着我们70岁高龄的日本司机,看着他银色的白发和白色的手套,看着他每到一个景点就向我们一个个问好,看着他默默地清扫,我不知道当我70岁的时候,是否能有这番的精力?

我曾经畅想过自己老去的场景“当我老了的时候,将身躯蜷进软椅里,戴上老花镜,翻看过去自己曾经书写的文字,年轻的岁月又浮现在眼前。”一种惬意又慵懒的生活,不正是我的追求吗?但我现在又有了另一种想法,也许当我老的时候,我依旧在工作,依旧在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不用回忆过去,因为我活着正当时,又何必眷恋于回忆呢!

“老旧”的城市,繁华也许要重新定义

在去日本之前,我对日本都市的印象就是在科幻电影中场景,高科技、空中电车以及林立的高楼大厦。在大阪的时候,我还能理解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作为第二大城市,高楼极少,街道上的色彩由灰黑白构成,这也许就是重工业城市展示出来的沉稳和踏实,包括他的购物区,诸如心斋桥和道掘顿,商圈里的LV和CHANEL的店铺也显得格外朴素。

于是我心心念念地期待东京之行,可真到了东京,其繁华程度也达不到我想象中的十分之一。我站在日本新都厅摩天大楼的展望台上,鸟瞰整片东京,将皇居、代代木公园、东京巨蛋、天空塔等尽收眼底。这里的高楼都集中在核心区域,并不算密集,高楼的附近又是低低矮矮的房子,不由得让人有种突兀感,好像从一片冬季田地里长出来的发射塔,孤零零地耸立在一片白色中,在没有夜景灯光的衬托下显得苍白无力。

站在都厅展望台上俯瞰 远处低低矮矮的小房子

仔细了解,才知道周围这些高楼也不过200米,只是由于周边更加低矮的平房才显得出众。也是,就连我所站着的被称之为“泡沫之塔”的日本新都厅摩天大楼也才243米,这可是在日本泡沫经济最高峰时兴建,当时日本最高的大厦啊!绕过这些高楼,视线再看得远一些,躲开核心区域,就是成片的低矮平房,挤挤挨挨、高高低低、横七竖八地嵌入在地表上,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种被影视作品“欺骗”的感觉,那所有的宣传,对东京繁华所做出的极度渲染,仿佛如一块遮羞布被一一撕裂开来。

这就是东京?我怀疑了!

这高楼大厦的水平赶不过北上广呀!甚至可能都赶不上一个二线城市!

我琢磨着,也许是在过去三十年前,那时的中国同日本差距巨大,所以东京在那个年代可能震惊过国人,这种繁华的感受就像封印一样刻在了一个群体的脑海里。哪里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看,这样的东京是这么低调、这么安静。

在我的印象中,东京应该是车水马龙,总是喧闹、挤满了人、夜晚是一片的灯火辉煌,国际大都市大抵是这样的,而东京也不例外。可是我错了,在号称世界人口密度排行第一的东京,没有人潮汹涌的感觉,在“东京的心脏”的银座、在秋叶原、在新宿,都不会有国内二线城市某个商圈的人流所能给你带来的紧张感和冲击感。我走在银座的街道上,听着熟悉的中文,说广东话的、东北话的、四川话的,独独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是少了点异国他乡的味道,恍惚中有种回到国内的感觉。想想曾经去过的九寨沟、张家界,那真是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人海,每挪一个步子都要小心前面的后脚跟,每向后退一步就要当心自己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没有个朋友当照应,还真不敢在国内景区排队,而在东京却让我有了一种地少人稀的感受。

银座-唯一有点东京繁华大都市感觉的地方

离开“心脏”东京,距离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就到了爱知县,看看时间我会心一笑,换在北京这距离应该还出不了五环吧。夜晚让这片城市变得更加沉静,空气中有种说不清楚的甜味,淡淡的、香香的,不是花香,是来自于青草和泥土的混合香味,有点像雨后空气中散发的味道,从道路两旁的森林里传出来蟋蟀的叫声,打破了夜里的沉静,如果不是道路上疾驰的车辆,我绝想不到这就是距离东京一小时之外的地方。

坐在车里,看着司机从弯弯区区的道路中穿梭而过,道路很窄,每一次的相遇,我都不由自主地盯着对面的车辆。每一辆车都小巧而可爱,头方方的,身体窄窄的,看起来还有点萌萌的,呆呆的。我不由得想到在大阪城见过的水泥车,金属光泽的外壳,带着点变形金刚的风格,干干净净,不带一点泥,就像一辆玩具车。

车型很cute

从名古屋、大阪到东京,这一路上,豪车在哪里?

这又是和我的想象差了十万八千里,日本马路上开得最多的就是这种小型车,没有一丝豪气的意思,土豪般拉风的跑车,压根就没让我瞅见!

往爱知县三河湾开去,一路上都是二层楼的小院,小的感觉是针对院落之间的距离来说的,院与院之间特意留出空白,把本可以扩建的房子拘束在一片四方之地,拉出了一种距离感。

这些房子的整体设计毫不豪奢,但也不简陋,有些院子里种着修剪好的松柏,显得幽静雅致,有些院子则什么也没有,房屋的地下是钢筋混凝土打的地基,其他大多是木质材料,远远望去隐藏在山林间显得并不突兀,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特别突出的存在感,仿佛他们就是从地底里长出来的。

简单的设计再加上木质结构,就显得更加朴素,受制于土地限制东京大多是三层楼,楼建的越高防震效果要越好,造价也越高,住在名古屋的东横inn由于是木质结构,隔音效果就不好,敲一下听出的都是薄薄的木板声,就算是住在独立的空间里,也能听得到隔壁房传来的声响。

最常见的住宅

日本的现代房屋设计天然带着一种北欧的风格,北欧喜欢极简,日本也喜欢极简,但这种极简却透着日本民族性格中的内敛与孤寂,似乎想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在房屋上无处不体现着单色的、直线的、无修饰的、简朴的气息,多余的都消失了,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功能。

这种“宁缺毋滥”的态度,这种只尽量“凝练、简化”的理念,就与“繁华”二字格格不入了!

日剧日漫,年少时光的记忆

读初中、高中那会,班里分三种人,一种是专门追琼瑶的,一种是追金庸小说的,一种是专门追日本动漫的,追漫画的比日本动画多,大概因为动画的制作速度有限,又受到多种限制,很多出名的日本漫画家的作品都没有搬上荧幕。

那个年代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电视成为我们获取娱乐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有些内容电视台是不会播的,当时流行的是去租书店里租租小说、漫画书看,所以这三类人就会在小小一间聚集,你看你的,我看我的,互不干扰。

我读初中的那个年代,补习班还没有像现在这般如火如荼,读补习的大多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觉得该成绩不好是种病,都该补补,就像缺钙一样。幸运地是,我从来不属于这一类人,所以班主任和家长都相当放心,我也有了些自己的空余时光。

为了体现自己不是“读死书”的料,为了找寻一种青少年渴求的归属感,我选择了日本漫画,也就成为了那三类人中的一类,便有了伙伴,有了话题,有了聚会。现在回头想想,为什么年少时会有成为一名漫画家的理想?也许理想根本不是理想,选择也根本不是选择,我追不了琼瑶是因为我没有发达的泪腺和少女的心悸,我追不了金庸是因为我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并不需要从武侠小说中得到快意江湖的满足感,因为光凭考试就可以给我带来这种满足感,而选择漫画也许只不过是我的一种交友手段和方式,我却可笑地把它当做了理想。一个人越缺乏什么,他就越需要什么,青少年对友情和归属感的需求在那时变得特别重要!

还记得每次暑假,那个不足三平米的小店里就挤满了人,店老板备有一个泛黄色的小笔记本,记上租客的名字、租期以及押金,待东西返还,就把押金退还。热门的漫画书早就会被人租走,要经常去问,得看好前一位租客的租期,提前个一两天问问,有常客的,老板都叫得出名字,可以先登记在小本子上,给常客留个几天,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腿是要经常跑的,都给你留了,你还不来,那就只能租给别人了。

最美妙的时光就是书到手的那一刻,从《美少女战士》到《尼罗河女儿》,从齐藤千惠到渡濑悠宇,陪伴我成长的就是一批批的日本漫画家,甚至在起飞前,我还在看着《我的恐怖妻子》、《贤者之爱》等热门日剧。这种好奇心的驱使,让我想看看那里的人和生活是不是如日剧动漫里一样,这么惬意潇洒。

秋叶原

日本漫画电视剧的毒害到底有多大,我对日本社会的想象就与现实距离有多大,我和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了解,他们的初高中有很多社团,但是依旧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恋爱不禁止但大多都很低调,在零花钱上即使家庭比较宽裕但是父母给的也基本上就那么多,很多人高中以后很多都会打工,自给自足,成文的规矩不多,但是大家默默遵守的习俗却不少。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那么自由自在。

所以那种美好的想象就只能留在我年少的记忆里了,看来哪里的青少年都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进步进步再进步,成长的本身并不会带来自由。

组织来参观浅草寺的学生

清淡,这可不是日本料理的味道

日本料理讲究食材,新鲜的食材才是保证食物可口美味的第一法则,初衷不一样,看似相似的同一种烹饪方式,在日本与中国实际上迥然不同,就拿“炸虾”与“天妇罗”来说,中国料理的方式是将油脂的香味融入炸肉当中,再配以辣椒、孜然、胡椒等作料,吃起了酥脆可口,喷香四溢,而日本料理的做法,是快速的用粉末裹住虾,保持住食材原有的鲜味,所以天妇罗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味道,着重让人品尝的本就不是那份面皮,而是里面鲜美的肉质,刺身也是讲究同一种功效,薄薄地切成一片,片片叠起,入口即化,吃得就是那一份鲜美。

一提到去吃日式料理,我脑子里浮现就是“清淡”二字,可这一路上,除了刺身、寿司,我嘴巴里尝出来的都是一个“甜”字。

焼き鸟是甜的,铁板牛肉是甜的,照烧鳗鱼是甜的,寿喜锅也是是甜的……更不用提点心,那就没有不甜的。直至后来发现日本的调味料里就是裹着一股甜味,酱油里带着甜的,味增里也裹着甜味,这样的调味,但凡需要用到的菜式就免不了透着“甜”气。况且日本料理不像中华菜式,炒制的少,除寿司、刺身之外多是用“浸制”、“烧煮”这类烹饪法,一道菜出来,浸入食材骨髓的甜气都可以飘散在空气中,尝鲜的第一口是浓郁,第二口是美味,再多几次,我这个重口味的人都觉得hold不住了。

至此,我对日本料理的印象大为改观,原来自己在国内吃得日本料理还真真不是那味,没有那种特别的“甜”味!

如果你总是停在原地,世界会变得更不真实

带母亲去日本,是旅行中的下下策,如果不是找不到旅伴,如果不是因为原定的航班取消,我也不会想带着母亲出游,日本对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复杂体,她们对日本仅有的印象存在主流媒体的宣传里、朋友圈抵制日货的口号上。

临近出行之前,她念叨着“去日本好不好呀?我都不敢跟我朋友说我去日本。”

在说要去购物的时候,她叫到“我们不要去买什么东西了,都是日本货。”

路上我要发朋友圈时,她小声嘀咕着“你还是不要发照片了,会被人说的。”

泡温泉穿和服时,她默默地说“我们还是在屋里穿穿吧,感受下就好。”

对于这些,我只能无法回答。

没有对比,我真的不了解,我和她竟然有这么大的代沟。每晚与母亲一通电话,聊工作聊生活聊情绪,从来都觉得她在我身边。她对我来说比起母亲更像是朋友,近似于闺蜜,我一向觉得我与母亲的关系比其他家庭更紧密,加上她的豁达和开通,我们的思想应该更加相近,至少是没有什么代沟的。

好在经过几天的旅途,在纠结和担心的情绪的折磨下,她慢慢萌发出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对新奇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她终于松了口“这里的服务员真的不错,我对着她们说中文竟然也能明白。”对于这件事,我也诧异,明明不会中文,却能理解对方需要什么,看来语言并不是交流的必需品,完全取决于双方的意愿。在她发现这个秘诀之后,她就完全没了距离感,仿佛一切都要触摸,都要感受,就像新生儿一样,对所接触的一切感到惊奇。

“水质真的好呀!”

“空气舒服了!”

“卫生间真干净!”

“床睡得太舒服!”

“卖的东西好精致!”

“服务员好热情!”

看着她发出的感慨,我不禁觉得暗暗发笑。

再细细想想,其实我也是,我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现实生活,除了每天接受媒体的狂轰滥炸的宣传外,只能从各种日剧、动漫、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二,却自认为比母亲了解得更多,直到亲身经历,才发现获取的信息越多,反而与真实偏离越大。

当最后的一抹夕阳划入地平线下,随之落幕的还有这次日本之旅,小时候,日本是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各种动漫和日剧充斥着我的青少年时期,前卫时尚、技术先进……,幻想中的日本全基于我破碎般的记忆,以及错误的观念,只有来到日本,才能体会到真实的味道。在这里,有繁华落尽的凋零、有宁静安舒的小院,也有充满朝气的老年人、还有微笑,也许有人说这是虚伪的,他们的内心并不一定这么想,这种热情充满着距离感,我只是觉得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这么对待别人,那他就一定是好客的。

“出去走走,真的不一样。”在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的那一刻,母亲对我说。我们在刷着网络,看着别人的评论,别人的生活,自以为是自己就会对他们有多了解,于是开始品头论足,哪里知道自己仅仅是窘困在文字和图片所展示出的一隅里,网络并不是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你只有亲赴一个地方,细细体验,才能了解到普通老百姓真正的生活,那些由稀疏平常的小事所构成的日子才是这世界上普遍的真实。

历史已经风干了印记,成为我们心里不可磨灭的一道伤口,可现实却是需要面对的,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心里那道坎,跨过去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别人说了都少次,自己没有尝试,当然不会知道其中的滋味了。

这次出行最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母亲想法的变化。最危险的事情是你拒绝去感知,拒绝去了解,这只会在你的心中竖起一堵墙,把真实的世界隔离在外,网络毕竟是网络,那不是真实的触角,只有跳出这张网,用自己的行动去感知,去体会,才会触摸到真实的意义。

富士山--连它也与跟想象中不太一样

相关文章

  • 网络外的世界,亲历日本

    时值敏感期,这个时候去日本,会有人质疑,在去之间就有年长的同事朋友说道:“我可不会去日本,让小日本赚中国人的钱”,...

  • 通过日本网络用语来学习日语

    不会日本网络用语,如何和11区网友们愉快地聊天呢?除了掌握基本日语口语外,我们还要认识一些日本网络用语。在本篇文章...

  •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爱干净?

    作者: Thomas 原文: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爱干净? 世界杯期间,日本或许是除冠军外的最大赢家。虽然日本不太可能赢...

  • 亲历日本人的秩序感

    这几天去日本出差对日本的秩序文化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个日语专业的人,自认为对日本的文化和习惯还是有些了解的...

  • 2021年11月6日

    不假外求 明心见性 今天看《知道点世界哲学》第九辑东亚的智慧,开头讲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佛教传入日本。 我比较感...

  • 亲历世界之最

    广西沙尾左江特大桥位于崇左市扶绥县龙头乡沙尾村附近,是南宁南过境线(吴圩机场至隆安段)高速公路上跨越左江的一...

  • 《设计中的设计》线性笔记(初稿)

    亲历者说!日本的平面设计水平为什么这么高? 日本设计的那点事儿 什么是设计? 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

  • 结合是整体,但保持独立人格:《迷失日本——十一位赴日新娘的情感实

    由日本安藤雨倩、也文著的《迷失日本——十一位赴日新娘的情感实录》,它是作者根据十一位中国赴日的亲历者口述成书。该书...

  • 悬疑惊悚:相遇(上)

    这个世界有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你的亲历不一定是他的亲历,他的亲历你也不一定相信,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虽然说不清但确...

  • 自己亲历网络诈骗的那些事!

    文/沐丞 前一段时间全球突然爆发了一款名为“WannaCry”的勒索病毒,不少电脑中招,所有文件被加密,要获得密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网络外的世界,亲历日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an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