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之我见
墨宁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孔子在年末参加鲁国举行祭祀活动,有感而发的一篇文章。观景察事,宗庙外的楼台上,一番感慨,说明孔老夫子对现状的担忧和不满。他先说太平盛世的年,夏商西周三代明君当政的时代,自己因为出生较晚,没有赶上,对他们的政通人和,自己充满向往之情。这是怀念以前的明君当政,社会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时代,社会风气一定是一片大好,人民的道德素质高,没有乱人伦坏心性的不良习气。
缅怀过去还有一个方面没有明说,但言外之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对现状的不满,对当朝鲁国国君的不满。有大学问的老夫子没有背后说国君的坏话,因为那是对国君的不敬。要说,他也会当面说,历史上就有孔子面见国君亲自规劝的真实事件。
孔子的智慧也是圣人和高人的智慧,他把一个理想社会的模样在下面要说的话里,详细清晰地描述出来了。一个理想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做好,第一,让人人受到关爱;第二,让男女各尽本分;第三,让社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只要国君真心实意地让手下臣子做好每一个细节,鲁国就会展现完全不同的模样,由乱而治。
高瞻远瞩的一句话做总起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格局远大,是治国的总体框架,一国文化的体统。国家是大家的,管理国家需要真正有德行有能力的人,维护社会稳定的秩序,良好的品德风尚。第一个方面,孔子特别提到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一共是五类人,“鳏、寡、孤、独、废疾者”,直到今天,他们还是社会的弱势力量。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会嫌弃欺凌弱小,还会给予足够的帮助。只有动荡不安的时期,才以牺牲弱小来自救,这样的社会,本身就是脆弱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这是社会健全的保障体系。放眼看世界,今天凡是文明发达的国家,这个问题处理得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管理好社会上的两类人,即男人和女人。对家庭婚姻的忠诚和信守,直到今天这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有多少家庭矛盾因情感纠纷而起,甚至发展到恶性案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部分成年人的我行我素,忘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作用,导致下一代情感缺失,甚至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情感生活态度。无休止的明星绯闻,普通人的情感越轨,大量负面新闻的发布传播,起到乱人心性的反面示范作用。
第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任何资源没有妥善保管和使用,势必造成浪费、损失。人和其他资源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力资源闲置,还会滋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全文一共三段文字,其中第二段文字选入“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材。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时期的非常时期,接受全面系统的德化教育,意义重大。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形成良好的价值体系,看得出来全国教材改版编者的良苦用心。
其中注释里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翻译做“货物厌恶把它放在地上,但是不要私藏;力气厌恶出在自己身上,但是愿意帮助别人。”容易产生歧义!话没有说清楚,是自己厌恶的东西,还是浪费的不良行为;是愿意帮助别人,还是不愿意帮助别人?注释完全可以两面理解。查阅百度百科的结果是“人们不愿意让财务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谋取私利。”如此解释,简单明白不饶弯子。古诗文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谋私利。”也是一读就明白。
作为教材,作用是示范,尽管是多次审核才定稿,但实际教学中还发现这个问题。希望我们的编审能够引起重视,把这个知识点进行调整,让翻译更准确规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社会德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中国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要源源不断地继承和发扬,所谓的文明古国,前提是先有人类文明,才说历史悠久。治国方略在先秦时期已经是非常系统的理论,让一代又一代的未成年人学习传统经典文化意义重大。在传播文化的过程里,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严谨细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