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更,是简书平台的一个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每日更新。每篇文章公开发布后,到次日都会得到不同的鼓励——体现为简书钻。
一开始,我以为简书钻的多少只跟文章点击数、点赞数、回复数有关。但渐渐发现,有的点击数不高的文章,获得的简书钻数目却不低。这才明白,其实这里边大有玄机。也就是说,大多数读者的作用其实发挥了比较小的作用。真正发挥最大作用的,是数字背后我们不知道的少数人。
其实,这些也很正常,社会当中很多事也是这样的。比如佛教界,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都是在帝王和高层知识精英人士的支持下,才得以在中土立足,发展传承。而大多数信徒只是跟着少部分大师,亦步亦趋,没有能力主导佛教大局的走向。
外在的住持体系是这样,内在的教理把握也是如此。能够深入经藏,获得深层智慧的人总是少数,拥有教义解释权(或者说是能力)的人也是少数。这少数人可能是孤独的,不为人知的,也没有那么多的粉丝关注他们。但他们的工作却是佛教在当时代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力量。普通大众只是接受他们的诠释,没有意愿(多数也没有能力)参与教义诠释行为。
这一点,在古代很容易被理解。因为那时候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是为统治当局培养管理者的行为,本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只需要接受教条宣贯,听话顺从即可。所以,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很低,甚至识字率都很可怜。因此,对普通大众而言,“能念书、能写字”在那时候被当做一种了不起、但不一定有用的技能。这种情况在僧团内部更加明显。
民国时代新思想的涌入,一部分改善了这种风气,但是,据印光大师考察,当时僧人的识字率仍然不超过十分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多数僧人实际上没有条件和能力学习教理,自然只能跟着老一辈,耳传心受,亦步亦趋的延续传统了。
到了当代,由于国民教育的普及,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开展,不认字的非常少见了,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都有很高比例。加之印刷技术提升,网络资源发达,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打破传统弘法权被垄断的机制。虽然大体上,决定佛教整体走向的,仍然会是上层的精英分子,但是,底层信众实际上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时代给予大众的机遇,实在不应该错过了。
但是传统的惯性仍然很大,教内维护长老尊严的传统势力仍然强大,反智化传教依然很盛行。很多信众也由于文化基因的控制,自觉接受这种落伍的教化形式。给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转型造成巨大障碍,也滋生许多不可描述的丑恶现象,令佛教的前途一片黑暗。
在当前体制下,需要教内有识之士多动脑筋,洞察形势,找出新的思路,每日更新,拱切碎流,做好佛教启蒙运动,也做好佛教转型的理论构建,给中国佛教一个更好的未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