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
公元前711年正月,鲁国太子允即国君位,是为鲁桓公。也许是因为参与弑杀兄长隐公而心虚的缘故,鲁桓公没有朝见周王请求正式的册封。

桓公自知得位不正,即位后致力搞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郑国在越地结盟,巩固隐公时期的同盟关系。
转年,宋国发生内乱,宋国太宰华督弑杀国君宋殇公和司马孔父嘉,从郑国接回宋穆公的长子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鲁桓公与齐僖公、郑庄公、陈桓公在赢地会面,谋划平定宋国动乱。然而,太宰华督使用珍器重宝贿赂诸侯,郑、齐、鲁、陈都接受了贿赂,拿人的手软,于是都纷纷承认宋庄公即位的合法性。其中,鲁国得到的是宋国国宝郜鼎,桓公尤为珍爱,把它放置在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对此,公子彄的儿子,大夫臧孙达看不过去,劝谏说,“作为百姓的君王应当宣扬美德,杜绝恶行,做事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法度,以此教育子孙后代、警示官吏,使其不敢违背纪律。如今抛弃德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东西公然放在太庙,在官吏面前展示,各级官吏如若跟着学坏,又如何惩罚他们呢?一个国家的衰微是由于官吏的行为不正;官吏的德行丧失是由于贿赂的公然横行。武王战胜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君子尚且非议,更何况是宋国叛乱所行的贿赂。”可惜桓公没有听从。果然,杞武公来鲁国朝见时表现出对桓公受贿行为的不满。杞国是个小国,且桓公打算在国内树立威信,于是当即起兵攻入杞国,讨伐不敬,最后杞国被迫在郕地向桓公求和。
对于齐国这个大国,鲁桓公打算采取联姻的方式以结好。公元前709年春天,鲁桓公与齐僖公在赢地相会,与齐僖公的女儿订婚。九月,派遣公子羽父——就是刺杀隐公的那个人——去齐国迎接齐国公主。这位公主,便是位列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

原来齐僖公有两个美艳无双的女儿,但两个女儿都不让老爹省心:姐姐宣姜本来要嫁给卫国的公子急子,却被老公公卫宣公看上,自己娶为夫人,历史惊人的相似;妹妹文姜还没出嫁时就和自己的哥哥公子诸儿乱伦私通。俗话说没有没有不透风的墙,兄妹乱伦这段丑事很快传到齐僖公的耳朵里,老国君又羞又气又无可奈何,只好抓紧为女儿寻找婆家,好拆散二人。当初,齐僖公打算把文姜嫁给郑国的太子忽,然而太子忽似乎听闻了僖公这位女儿的风流韵事,一句“齐大非偶”打了齐僖公一记响亮的耳光。后来就赶上这次鲁桓公向齐国求亲,于是僖公顺水推舟,赶紧把这个女儿嫁了出去,甚至不惜违背礼法,亲自把女儿送到了齐国边界。

结盟郑国、威服杞国、联姻齐国,鲁桓公办妥这些事,鲁国享受了几年和平的时光。桓公和文姜的长子也在这段和平时期诞生。因为和桓公的生日相同,所以为他取名“同”,而《谷梁传》记载,当时人们传言孩子取名叫“同”是由于和别人的长相相同,这个“别人”自然就是文姜私通的对象齐公子诸儿。
战火岁月
公元前706年四月,北戎南下入侵齐国,郑庄公应援出兵,在太子忽的率领下大胜戎军,战后各国都出兵相助齐国戍守边境。鲁桓公帮助老丈人齐僖公安排赠送各国食物,按照周天子册封爵位的尊卑确定次序,把立有大功的郑国排在后边。对此太子忽大怒,回国后告诉了父亲郑庄公,郑庄公当即决定伐鲁,并向齐僖公发出邀请,约定共同出兵。齐僖公虽是鲁桓公的丈人,而此时对这个女婿却已心存不满。原来,齐国和纪国是百年世仇,齐僖公把灭亡纪国当成毕生大事,去年就打算与郑国偷袭纪国,因事情泄露而作罢。而纪国的国君纪武侯是鲁桓公的外甥,为了谋求与齐国和解,曾多次与鲁桓公会面。齐僖公认为二人暗中勾结,图谋危害齐国,正好趁此机会教训一下鲁桓公,还拉上自己另一个女婿卫宣公。于是郑、齐、卫三国联军杀奔鲁国,一直打到临近都城曲阜的郎地才撤军。此次胜利让三国感情大增,撤军后随即在恶曹结成同盟。
按说鲁桓公作为姬姓诸侯,遵照周礼确定送礼次序,本身并无过错;与纪侯会面也并没有损害齐国的行动,无端招致三国大兵压境,面对三国联军,鲁桓公不愿与邻国决裂也只好认栽。然而万万没想到,郑庄公在会盟仅仅半年后即去世,郎之战的胜利成果也随着春秋小霸郑庄公的死去灰飞烟灭。
公元前701年5月,郑庄公去世,太子忽即位,即郑昭公。郑国随即内乱,宋庄公横加干涉郑国内政,胁迫执政卿祭足拥立母亲是宋国宗室之女的公子突,是为郑厉公,郑太子忽逃亡卫国。宋庄公仗着对郑厉公的拥立之恩,多次向郑国索取贿赂,郑厉公不堪其累,打算出兵教训一下宋庄公。鲁桓公有意调和郑、宋之间的矛盾,无奈宋庄公不给鲁桓公面子,拒绝与郑国和解,鲁桓公一怒之下遂与郑厉公结盟,共同出兵攻宋。想是鲁、郑的结盟让齐僖公感到不满与担忧,于是便会同附庸国南燕攻打鲁国。此时卫宣公已死,即位的卫惠公相应外公的号召加入攻鲁行列,宋庄公想到去年郑、鲁联军攻宋的仇恨,也发兵相应。鲁桓公也不敢大意,立即拉上同盟郑厉公和齐国的世仇纪国,起兵抗敌。凭着郑厉公过人的军事才能,齐、宋、卫、燕四国联军被打得大败,年事已高的齐僖公经历这次失败大受打击,回国不久就去世了,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公元前697年五月,郑国再次发生内乱。由于郑厉公不满祭足专权,谋划刺杀他,事情败露被迫逃往蔡国,祭足乘机迎立流亡卫国的昭公返国复位。郑昭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为送礼次序的问题和鲁国有过矛盾,郑昭公复位无疑是鲁桓公不愿看到的,宋、卫、陈等郑国的敌人也想借郑国内乱乘火打劫,于是四国联军伐郑,图谋送郑厉公返国,无奈没有成功,于是郑、鲁的同盟关系也破裂了。失去郑国这个盟友,鲁桓公便希望能和齐国恢复关系,于是他借着商议平定卫国内乱的借口,安排大舅哥齐僖公和外甥纪武侯在黄地会盟,希望能协调齐、纪两国矛盾。然而桓公却也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反而和齐国撕破了脸,在齐、鲁交界的奚地干了一仗。后来鲁桓公又帮助宋庄公讨伐邾国,希望能拉拢宋国以威慑齐国。
客死异乡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在泺地再次与齐襄公会面,会面后还带着夫人文姜亲自到齐国去,目的还是希望能与齐国修好。临行前,大夫申繻劝谏,“女子有自己的丈夫,男子有自己的夫人,做到相互尊重,就是符合礼仪,违背了这一点,必然要坏事。”桓公不听,带着文姜踏上去往齐国的道路,也走上了自己的不归路。
文姜嫁到鲁国从未回齐国省亲,今日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家乡,也见到了已经成为一国之君的哥哥兼情郎的齐襄公,这一见天雷勾动地火,二人畸形的旧情死灰复燃。看着夫人文姜夜夜在齐襄公的宫殿留宿,也许是想起了太子同出生时的传言,鲁桓公的怒气伴着醋意冲向大脑,不能自已的呵责、谩骂文姜。文姜哪里受得了这样的辱骂,于是便向哥哥告状,请哥哥给自己出头。齐襄公见不得自己的情人妹妹受委屈,又向把她长久的留在身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来一招釜底抽薪。
四月份丙子日,齐襄公给鲁桓公摆了桌鸿门宴,宴席上把鲁桓公灌得酩酊大醉。宴会结束后安排公子彭生“照顾”鲁桓公,大力士彭生把不省人事的鲁桓公抱上车,在车上捏断了桓公的肋骨。可怜堂堂一国之君,竟然死得如此窝囊!鲁国臣民虽不敢把齐国怎么样,却也向齐国严厉谴责:“我国国君敬畏贵国国君的威严,不敢安居,亲自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了却没能活着回来,我国不知要找谁讨回公道。”这件事也在诸侯国之间造成恶劣影响,迫于舆论压力,齐襄公只得杀死彭生以平众怒。
鲁桓公执政鲁国的十八年,外交上基本延续隐公时期的政策,尽力与周边大国、强国保持和平,避免战争;但在强国内乱、爆发大战之际也不曾临阵畏惧,沉着应战,最终克敌制胜。内政方面,桓公毕竟是弑兄上位,没有兄长隐公的仁弱,朝中也没有向公子羽父、费庈父那样不遵王命、专权跋扈的臣子出现。虽然背着弑兄、受贿的恶名,但在执政期间并未出现重大失误,鲁国也并未出现像宋、郑、卫那样的内乱。
追溯桓公的身世,他能够提早继承君位是公子羽父为他刺杀了兄长,他最终死在齐国也是由于公子羽父为他迎娶的齐国的公主;他自己是父亲夺取儿媳而生下的,他的死则是妻子和大舅子私通而造成的;他为了权力刺杀了自己的兄长,自己却也免不了被他人刺杀,真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不知桓公被扯断肋骨的一刹那,是否后悔杀死兄长,如果兄长尚在,会不会劝阻自己入齐,改变自己惨死的命运。
鲁桓公时期的国际环境更加混乱,周桓王在繻葛之战被郑庄公击败,周王室的威信可谓一落千丈,各个诸侯国已经完全不把雒邑的周天子放在眼里,内乱、外战日渐频繁;南方楚国的首领熊通首先僭越称王,在汉东地区恣意兼并小国,国势强大,颇有北上争雄之意;虽然郑国在郑庄公死后,由于连番的内乱,国力一蹶不振,但鲁国的近邻齐国,一位贤君霸主已经悄然登上历史的舞台。鲁桓公已经去了,就让他的儿子来面对这些麻烦吧。
公元前693年,桓公与文姜的长子同即位,是为鲁庄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