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社会,交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作为一个没乘做过汽车的成年人几乎不可想象。
不知道大家在没在意,除了自己的私家车,但凡运营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海、陆、空在内,不管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都会有各具特色的逃生方式警示标志。
就拿我来说,自从有了自行车和私车之后,我就很少乘作公交车出行。
至到退休后,由于从企业退休,收入不到工作时的五成,每次出行,都会算算经济账。
退休后,由于没有了早八晚五的制度约束,宽裕的时间就成了自己随意支配的无价资源。
从此,我仿佛又回到了乘作公交的时代。
对于我们中老年人来讲,出门安全是头等大事。
出于这种考虑,我每次乘坐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时,首先要关注车上有没有安全提醒。
重视安全,是对自己和家庭的最大爱护。
现在,各级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交通安全,特别是在城市里和高速公路上,每逢节假日,堵塞十分严重,这给出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稍不注意,就会刮刮碰碰,严重者,还会给生命造成危胁。
所以,每一个乘车出行的人,都应及时了解车上的应急措施,以防不测。
在我所在的滨海城市营口,一个三四线城市,所有的公交车上都有两个警示标志。
一个在门的上方,有红色机关,叫“乘客门应急控制”。
另一个在玻璃窗两个上角的任一处,有个叫“应急出口”。
我看着这两个提示,它们好像对我说,“大家千万别对我待搭不理的,多看看我们几眼吧,必要时非常管用!”
是的,确实很有用。
回想一下,我第一次坐公交车,那还是在七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
那时,营口市只有老一线通公交,我跟着我四哥和他的几个同龄人到营口市区具体干什么也记不清楚了,只觉得第一次坐公交车很新奇,比坐农村的牛车和马车快很多,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老式的公交车前后两节,中间有软连接,遇到不平路面,两节车箱不是上下摆动,就是左右摆动,常常使车上的人坐不稳,站不牢。
那次,我们从火车站一直坐到最繁华的二门丁,车上人员很多,特别拥挤,再加上我是首次进城,懵懵咋咋的,好像自己的两只眼睛不够用似的,看哪都比较新鲜,根本顾不上细仔观察车内的具体情况,更不会去关心有没有安全提醒的问题。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我到县城里去读高中,坐公交车的次数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如果没记错的话,那时的公交车上还真没有安全警示标志。
直到县乡和市县的公交线路全面放开后,各级政府交通部门才把人身安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那时由于年青,对于安全问题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格外如此关注,这或许是年岁偏大的缘故。
退休后,我乘坐公交的机会又多了起来。因此,安全问题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头等大事。
今天上午,我为了弄清企业社保和医保的申报流程,为明天到新的企业做好工作,采纳夫人的建议,特地乘坐公交车去站前区市民服务中心去取经。
上车前,首先要戴好口罩,站点儿离我家不足百米。
上车前,首先要配戴好口罩,等不到片刻,26路车就到了。上车后,我的座位紧靠驾驶员身后。
坐稳后,我扫视了一下车上乘客,一个个口罩,把每个乘客的面容捂得严严实实,人人露出一双眼睛,即使熟人也很难辨认得出来。
我坐西朝东,平视前方,无意中被前门右上角有个绿色的极为醒目的长方形标志牌和一个红色的圆形机关所吸引。

我觑觑眼后看了一下内容,却没有完全看清,然后,我身子向前倾斜30度左右,并用力睁大眼睛,逐条逐句看了两遍,原来,整个内容是告诉乘客在乘车时,在应急情况下如何打开车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看完后,我暗自提醒自己,“记住,牢牢记住!”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时,不致于手足无措。
车行驶到下一个站点时,从前门上来了四五位老人,我主动起身,把座位让给了我身边的老人。
老人的一声“谢谢“,把我与老人的两颗心连在了一心,暖暖的,热乎乎的,与这个季节十分吻合。
后来,即使有了空位,我也坚持站着,我知道,坐公交车的,多半是老人和女同志。果然,在下一站到站时,又上来了两位老人,其中一位见我站在空座旁没有坐下,她下意识地让我坐下,而我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她。
对于我而言,站着,也很舒服。
车,仍在行驶中,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风,从打开的窗户不断地挤进来,爽爽地扑到身上,又不知从哪个窗口溜走了。
站在上,你会发现,每个推拉窗户的左上角,都粘贴一个椭圆形的透明的塑料,上面的文字清晣地告诉乘客,应及时,要把挂在窗框上的铁锤,敲向此处,以便疏散乘客。
这两种警示,在我四十年前刚到城市时,是根本没有的。
从公交车原来使用汽油,到改用使用液化气,从没有警示,到车车有警示,这些细微的变化,无不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
路宽了,公交车的乘坐环境舒适了,乘客更有礼貌了,整个城市的交通更方便了。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便会水到渠成,共筑和谐社会已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