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365天读书计划读书
从一本书聊聊当时的知识分子——读《小通鉴》

从一本书聊聊当时的知识分子——读《小通鉴》

作者: 读书局外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20:38 被阅读48次
    从一本书聊聊当时的知识分子——读《小通鉴》

    实在被上一本书倒了胃口,赶紧找来一本资产阶级资深流氓冯唐的书读一读。去年读这厮的北京三部曲,被他书中那股肿胀感弄得三十多岁的我也开始躁动不安。后来又看了几期他的访谈,才明白什么叫做人不可貌相。这个文字写得春水泛滥的家伙,出镜时居然带点羞涩,讲起话来竟然还结巴。据我推测,八成是因为这个家伙脑子实在太过好使,语言神经粗如钢筋,生产对话的速度远超嘴巴开合频率的上限,用我的行话来讲,这叫接口带宽不足造成阻塞,表现到外部那就是有点结巴。按理说,脑子运转过快的人多少都会早衰,因为实在耗能大,老化快。可是偏偏这个家伙仙风道骨,精力充沛(据说当年在麦肯锡作合伙人,一个星期工作八十个小时,十年时间还写了六本书外加两本散文集),外加上又曾经学医多年,既懂得西医神经刺激,体液分泌的那套,又深得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奇经八脉之术。故此,在自己勤劳的双手帮助下,可以发泄掉体内多余的荷尔蒙。搞得读者就算是看的是电子书,仿佛都能闻到丫的体液味。

    结束了上一本不堪回首的《丝绸之路》,kindle里翻来翻去看到这本《小通鉴》,副标题巨长,叫作“冯唐为你讲一堂《资治通鉴》的管理课”。原以为是部大作,不成想竟然半个小时读完,抱着吃火锅的心,结果就撸了几个冷串儿,多少有些意犹未尽。

    言归正传,整本书的主旨其实就是从《资治通鉴》的几个故事里面悟到了一些管理学的知识,然后用冯唐式的文章写出来。说来也怪,自打我们这个文明形成以后,历代牛x人士最爱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刨坟。总是把什么古代的,上古的东西掏出来,说老祖宗如何如何牛逼。比如一说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就必得说尧舜禹时代社会和谐,大家安居乐业。;一说到治病救人,就要从《黄帝内经》里面找注解,仿佛这东西上能治非典,下能治H7N9;一说到二进制,就说《周易》里面早就写过了,哦,不对,这好像是莱布尼茨说的。

    可是,周树人先生说得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几千年存下来的东西,多少有值得仔细琢磨的地方,比如说《资治通鉴》。在下才疏学浅,《资治通鉴》确实没读过,连白话简读的版本都没读过。可是翻开这本《小通鉴》一看,这不是《战国策》吗?里面的事全是战国时代的事儿,里面的人全是战国时代的牛x人。冯唐选择战国的这些事来说管理学,其实很有道理。简单类比一下就能明白,战国七雄,一强独大,其余六国各有千秋。就像是一个行业里面总有个行业老大,比如电商界的阿里,社交界的腾讯,可是总有京东,陌陌在搅和。战国七雄,每个国家必须努力发展自己,除此之外,要么被灭,要么灭人,即无天降神兵,也无政策扶植。所以战国那套学问你就不能用到两桶油和铁路总公司身上,人家天生主角光环。另外,每个国家的国王就像是家族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在列国之间出将入相的名士则是不同企业之间混口饭吃的职业经理人。如果董事长眼光独到,职业经理人选的好,这国家就是美国通用,如果选的不好,这国家就成诺基亚。当然,也有牛x的职业经理人干得好,自己当了董事长的,比如田氏齐国。不过,大部分人还都是在职场这个圈子里混着。哦,战国时期还有一群人,以讲学教徒为业,名气大脾气也大,比如孟子,去面试时把老总训了一顿,还写进书里,难怪混的总不得治。这类人其实就是现在的意见领袖,公众号大V,能吸粉,会骂人,咳嗽一声后世都能给出一百种解释。

    一说起战国时期,大家都说那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这话的确不假,相比起后世所热捧的宋朝和民国,战国的知识分子那是真的幸福。只要有本事,出身不在乎,鸡鸣狗盗之徒都可以投孟尝君,当个打工仔,衣食无忧,混个温饱肯定没问题。如果能耐大,外加有贵人推荐,能见到董事长,一夜之间就能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比如商鞅,李斯。实在没路子,也可以像毛遂一样自荐找工作,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时,都只能自贱。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是“别根签字笔,揣颗平常心,走遍大江南北,到哪都吃香的喝辣的。”

    可是,我个人觉得,当时的知识分子与后世几千年的知识分子相比,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独立。独立这种品质,是需要时代与个人共同早就的,遍读战国史书,你就会发现,真正的独立知识分子,没有一个殉国!有人说你这话不对,屈原投江,田横五百那是咋回事?屈原嘛,本来就是楚国贵族,人家本来就有原始股,再说,屈原投江时楚国也没亡国,他是哀其不鸣,怒其不争投了江。田横就更不用说了,这位自刎时都汉朝了,齐国灭亡时可真的没有殉国。这说明什么问题?那时的知识分子都是为了理想而活着的。哥们理想是富国强兵,至于富哪个国,强谁家兵,哥们不在乎。河南人商鞅,跑到陕西变了法;山东人吴起,跑到河南强了国;至于郑国,李斯,吕不韦,都不是在本国建成的功业。所以说,现在看到一个外企里面ceo是中国人,没必要骂人家这奸那奸。知识分子自古就如此,人家不为某个国家活着,不为一家一姓活着,人家为了心中理想活着。其实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当时他们就看得很明白。

    另外,独立不仅仅表现在为了理想而活,也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哥们想撂挑子就可以撂挑子,跟这个国君不对付,我去找另一个国君,跟全天下国君都不对付,我就钻山沟里教徒弟。诸子百家的那些牛x人物,除了法家和兵家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种以外,大部分都不怎么当官,一个赛一个的特别能写,这跟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也挺像。只要有点名气,总得出本书,鸡汤味一般都特浓,什么《xxx告诉你的x件事》,《和xxx谈笑风生》,《我是如何让xx公司股价翻倍》。再没事开个讲坛,讲义人人转载,瞬间阅读量十万加,如果那时候有版税,这帮人个个都能上福布斯。这种知识分子到了后世再也看不到,尤其是到了明清,你想至仕回家,皇上不让,你就得死在工作岗位上,献了青春献子孙。

    扯了一大通,说回这本书,其实三十多页的书也没太多好说的,说穿了无非是古为今用,很多领域的道理都是相同的。读历史不能只读那一点故事,你从不同的高度上去看,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此后鸡汤)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你带给自己的东西其实也是为自己的人生挑职业经理人,带进来游泳,你就下得了水,带来了镇定,你就炒得了姑,带来了懒惰,你就会肥的像头猪。嗯,这也是读这本书的心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一本书聊聊当时的知识分子——读《小通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ay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