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校3.0:建筑与教育的最美相遇》
通过对学校建筑形式的探讨,重新认识学校,认识学生,认识师生的教与学,通过各种空间资源的重组,建立新型的互动的教育关系,同时将空间资源作为课程进行开发,以引导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所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使我们实现了面向未来的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空间的融合与表达,探索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建筑的核心要素,也找到了新时代教育建筑的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让学习发生在足迹所至》中关村三小以建筑群来实现了教育的生命意义。在这里,处处是教室,处处是图书馆,处处是博物馆,处处是艺术馆,处处是舞台,处处是学习的地方。我想到了“开放”“资源”,开放是基于学校的理念,眼界外联到西方国家的教室设计,资源是“北京气质”的底蕴,也只有在开放的城市里,才能有那么大的地方建学校而不是全部做教室,只有开放城市的领导观念才允许你有自主探索的机会。
第二节《多样学习方式的保障》在这一章里我认识了班组群,详细了解到了班组群是如何开课的。首先教室不再是孤立的班级,而是3室1厅家的格局,学生也不再是某个年级某个班的学生,而是跨年级既有独立又有混合的组群建设,如四五六年级的一班组成一个班组群,当然教师也是一起的工作。这样做的优点是独立存在的时候是学习自己年级的内容,而混班以后既可以跨学科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当然学校也提供了更灵活的家具,更智能的连接,让学习变得更亲切、更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
第三节《多层次空间:孕育灵感与创造》这里的多层次空间指的是学生个人空间、固定组群空间、分享空间以及公共空间。教师在组群中有独立的办公桌,每层楼有一个研修中心,供教师使用。管理者的空间也与我们日常的不一样,他们类似于企业的透明玻璃窗,既独立同时也是共享。
第四节《空间就是课程》学校在做文化设计的时候融入了美学,比如“亲临名画,走进名家”的美术活动,智慧化建筑的启迪,生态景观的熏陶,将一些装修的原始材料裸露在外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五节《学校与社区相连》这里我认为是我们以前考虑不够的,学生的教学和教师的教学要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共同努力才会更有效面向未来的无边界学习,需要学校,开发外界社会,尤其是社区的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穿越学校围墙让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更发生在社区专业场所和企业各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