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网络上做了一次讲座,很荣幸获得了许多家长的捧场和认可。在讲座过程中,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发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家长的普遍问题——如何和孩子沟通。就趁今天,借此平台,以我个人的一些拙见,系统地为各位看官总结一下。
沟通的目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我喜欢在分析问题之前想一想人们的动机。通过动机可以更好地挖掘问题的本质,也可以更精准地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言归正传,什么是和孩子沟通的目的呢?
1、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让孩子听进我们的道理。
沟通,其实就是对话。大多数家庭将普通的对话上升到“沟通”高度的,一定是发生了问题,期待通过言语中突显的“核心思想”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意图,说成指望用一段对话让孩子听命于自己也不为过。
图片来自网络出于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听”自己说的话?如何将自己的话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思想?通俗地说,如何让孩子把家长的话“听进心里”?
2、让孩子将心事说出来和家长分享。
这一点应该是许多家长忽视的问题,往往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忽略了其他人的想法,更选择性地屏蔽掉了事情的本质。
“沟通”本来就是双方面的,既要自己说出去,同时也要让对方说回来,有来有往才能叫“沟通”,否则和死板的说教无异。这也正是家长无法和孩子建立正常沟通的原因——说得太多。
同时,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自残甚至自杀的案例屡屡展现在我们面前。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被赞成天使的孩子化身为带给我们强烈感官刺激的“魔鬼”?缺乏和家长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且复杂。缺乏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孩子,往往会被暴力的、情色的内容吸引。当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不能够被家长及时掌握,或者无法和家长交流时,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不愿暴露的“隐私”。尤其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同龄人影响力的爆棚、“隐私”观念的增强、荷尔蒙分泌的失调,都成为他们和家长形成“想隐藏-获得刺激-更需要隐藏”的恶性循环中。如果此时家长不通过有效沟通的手段将这个循环打破,那事情可能就会沿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由此可见,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把自身的状态和遭遇告诉家长,同样是一个寄希望于“沟通”能够达成的目标,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很多家长忽略的内容。
沟通的“恶习”
正如前文所说。很多家长对于和孩子沟通似乎只抱着一个目的——“你听我说完”。天真地认为,只要孩子听自己说完全部的道理,他们就能明白自己的想法,懂得自己的道理,甚至会按照自己的指示学习、生活。
当然,也有一部分不太负责任的家长,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我告诉你是因为我是你父母,我说完了听不听是你的问题。”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把“沟通”当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所谓的“道理”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听明白了。不过,如果家长是这样的心理,也就不难猜测孩子是否愿意听他们说出的“道理”了。
图片来自网络抛开以上这类家长不谈,毕竟绝大多数家长是负责任的。只是,当失去了“度”的调节,负责任也会带来我们较为常见的“恶习”。
因为负责任,家长把孩子的事当做了自己的事;因为负责任,家长通过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因为负责任,家长把自己闷在了“高压锅”里,用孩子的言行对照着自己的“经验”不断给自己升温加压。一场原本可以心平气和的交流在这样的“高压心态”下,演变成了家长吐沫横飞、孩子默不作声的独角戏。
想想我们是如何和孩子交流的。孩子还没张嘴,家长已经开始预判孩子的心理——他一定要为自己的行为狡辩,潜意识中已经在为维护自己的立场做出还击的应对;说的过程中,每每和自己的意见相左,就会毫不顾忌孩子的体会予以打断,甚至将孩子刚刚向你陈述的事实和心理当做反驳他们的素材,孩子的诉说为家长的反击提供着炮弹。换句话说,家长在孩子还没张嘴说的时候已经把耳朵堵上,“沟通”进化成了辩论会或者批斗会,也就再无所谓的“沟通”了。
沟通的生存“环境”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是,家庭环境是否利于“沟通存活”呢?家长是否营造了一个让孩子说话的安全空间呢?
在很多家庭中,虽然家长明令要求孩子“不能撒谎”,但是许多孩子仍然要铤而走险。原因说白了,是他们“不敢说真话”。为什么?
因为他们害怕家长随之举起的“板子”;即使不怕“板子”,他们担心家长失望的“眼泪”;即使看不到“眼泪”,也会担心家长和亲朋好友随口喷出自己的隐私。
这三点往往就是“不安全家庭环境”让孩子不敢说真话的原因:1、怕家长会惩罚;2、怕辜负家长的期望;3、怕家长泄露自己的“隐私”。
图片来自网络家长习惯性地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认为拿着“他是我生的”这块金字招牌可以很“任性”。就是这样的“任性”让孩子“很受伤”。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和扭转这样恶劣的传统思想,1、不要用暴力惩罚孩子;2、不要用道德绑架孩子;3、不要对孩子的“隐私”肆意妄为。
如果孩子说的话,只能成为家长反击的素材;如果孩子说的话,根本就无法让家长明白真实的体验;如果孩子说的话,会招来批评甚至侮辱,孩子还会向家长诉说自己的心事和经历吗?由此引发的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是越挖越深的代沟,是双方互不谅解的悲哀。
“倾听孩子”是你说给孩子最好的道理
综上所述,“如何说”并不是沟通的关键。相反,如何“听”,如何“倾听”孩子才是让“沟通”建立的核心。这正验证了许多家长的共识——“我都说了他无数遍了,就是不改。”当说教、唠叨、提醒、哄劝甚至恐吓无数遍地施加到孩子身上,都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时,难道家长还无法想到被忽略的“沟通”秘籍——倾听吗?
只有孩子感觉家长真心听他们说的时候,他们才会愿意听家长在说什么。
为了切实有效的沟通,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打开孩子的耳朵,把自己话送到孩子的心里?首先你要做的是,敞开自己的心门,接纳孩子的所有情感,把他们所有的语言请进自己的内心。
1、用实际行动让孩子确信,你在认真的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和孩子坐下来,表达出自己希望沟通的意愿。不要勉强,当孩子说愿意的时候再开始,如果孩子说不愿意,请耐心的等待并且再真诚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2、采取共情的方式,即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且真心地尊重他们的感受。感受是没有对错的,那只是他们眼前的世界让他们产生的想法。一个人不会因为有坏的感觉变坏,只有被压抑太久才会用行动释放出来。告诉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想法而减少。但是同时不会帮助他们逃避任何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3、要保持好奇心,问开放式的问题。而不要问可以用“是”或“不”回答的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当然问的时候要以尊重的态度询问,忘记你的高高在上和绝对权威!哪怕多说几个“还有吗?”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如果父母自己的言行伤害到了孩子,一定要有勇气向孩子道歉,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虽然是因家长来到这个世界,但绝对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总而言之,在双方都冷静的时间,真诚地反思自己的错误,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感受,不预设任何立场,不掺杂任何评判,不试图改变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有这样,良好的沟通才能逐渐建立;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也才会听进去你的建议。
如果孩子对你的话置之不理,请反思,你是否给予孩子表达的权力?如果想让孩子听进你的话,请合上嘴巴,敞开心扉,竖起耳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