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杂八地经过岁月的洗礼以及时局的变迁,到了九十年代早已失去了昔时的人声鼎沸,空余这一幕幕柴米油盐。
一个小学坐落于这种地方,自然免不了俗气与市井气,如果必须以只言片语形容这个学校,那便是——穷。
穷则思富,富则——想得有点多,是以学校不会放弃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班主任朱老师刚刚完成语文课上对几个男生左右开弓数十个耳光而兀自喘息,教室是前门却毫无征兆吱呀一声打开。
四五串切着斜花烤得焦黑冒着热气的廉价火腿肠先进了教室,抓着铁钎子的是一只青筋暴起皴裂的黑手,指甲中填满了污泥,几近溢出。一张永远面无表情的脸探了进来,手指般厚的两片紫色嘴唇一张一翕:“有买烤香肠的么?”喉结上下蠕动,声音闷在胸腔中嗡嗡作响。
我无法理解先前怒目圆睁的朱老师如何做到转瞬之间笑意盈盈,若非因为那是朱老师,我甚至会以为她身边已然朵朵桃花开,开得春风也笑了。朱老师的嗓音近乎播音腔:“烤香肠,两块钱一根,有人买么?”
九十年代普通家庭的小学生每天零花钱通常只有一块钱,两块的天价教人高山仰止,一时间无人应声。
“同学们,老师教你们一个以后长大了也用得上的东西,叫赊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