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散文
论语新视界014|路见不平一声吼

论语新视界014|路见不平一声吼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07:06 被阅读21次

    一起来,学《论语》!

    在中国人的语言系统里,关于“义”的成语不胜枚举。

    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深明大义 、舍生取义、天经地义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侠肝义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义薄云天、贪利忘义、忘恩负义、无情无义、恩断义绝……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是中国人的情感所在,不管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君子)还在民间(小人)。

    “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起着极其非凡的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和思想观念,甚至影响到历史的走向。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义者,宜也”,义是恰到好处。做事情要有正当性,得讲道理,得承担责任,得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恰到好处。礼之所以成为礼,并且起到礼的作用,正在于它所具有的义;礼因为义而存在——义是礼的实质与根本,礼是义的表现。而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更注重“侠义”的概念,所谓行侠仗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在这两个思想体系中的含义,在其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即要符合天道地道人道的基本规律或者要求。

    中国民间的义之所在,以流传于民间的文学作品而传导,比如七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及近代以来的武侠作品,如金庸的笑傲江湖等系列作品。而在知识分子中的“义”,则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

    《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记载了孔子关于义的论述。现在,我们先看有子关于“义”和“礼”的论述。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1·13)

    在这一章里,有子是在明确“义”、“礼”两个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讲“信”与“义”、“恭”与“礼”的关系。

    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篇中,孔子、曾子、子夏、都曾多次讲过信的问题,理政要“敬事而信”,为人要“谨而信”“主忠信”,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有子在这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的话才能实行、兑现。“复”是实现、兑现的意思。朱熹《集注》说:“复,践言也”。守信要服从义,守信是义的一种表现。如果不义的信,是可以不守的。比如《论语·子路》13·20中,子路问士,(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不问是非,固执己见,不知道变通,就像茅坑里的石头那样,又臭又硬的。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样的人是小人(普通人罢了),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比那些从政者强多了。那些从政者,“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另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要盟神不听”的事,更加可以说明,对于那些被胁迫而要求遵守的,不符合义的,神都不愿理,我们当然可以不遵守了。所以,国与国之间,因武力不对等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待条件许可时,是可以不遵守的,是可以废除的;在家庭中,老婆提出的强行要老公改变的一些非涉及原则问题(义)的要求,你也是可以不遵守的。

    (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有子讲的第二个问题,关于“恭”和“礼”的问题。他说,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恭敬也要恰到好处,否则,就是耻辱了。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仁矣。”这种行为,是不符合礼的,是不仁的。孔子还说,“巧言令色足恭”,也是不符合礼的,也是不仁的,左丘明“耻之”,孔子也“耻之”。

    总而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要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符合义的要求。这个礼,现在来讲,就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而这个义,就是要符合天道地道人道的基本精神,包括礼在内。

    一切违背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事情,都是“不公平”的事情,是非义的。从江湖来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须出手维护正义。而当君无道、国无道、天下无道的时候,必然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无“求生以害仁”,而“杀身以成仁”。

    而他们是应当值得纪念的。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视界014|路见不平一声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ip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