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修行】
《爱情与工作的每日禅》第四章第二节

这节开始,净香提到了《金刚经》和关于时间概念的疑问,又讲了一些演说、个人亲密关系的纠纷等事情,后面又说到要审视基本问题:“到底我在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是谁?”,还有修行的几个境界。这些内容,起初会觉得有点看不清逻辑条理,我需要进入本质来梳理一下。
这节讲的要旨是人们不安、不幸、不和的原因,即人间痛苦的根源,以及禅学所给出的解决之道。
对于时间的切割:过去、现在、未来,是造成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将很多事物从整体切成片段,于是有了对立心、分别心的潜意识。朗达・拜恩 《力量》中说:“爱的力量没有对立面。生命中除了爱之外,没有其他力量,你在这世上看见的所有负面事物,都只是缺乏爱的表现。”提到时间的问题,很多人也知道有个“关注当下”的哲理,这“关注当下”不仅仅是提示我们要有聚焦精神、要有专注力,更是通过这个,让我们对路径、对因果、对生命、对空无、对自己的本质有更深入的思索和觉悟。
很多人“分别”了时间,就是为了逃避现在的处境,比如:归咎于过去、寄托希望于未来。这样,问题就总是存在那里,即使我们换了一个人和场景,形成了新的关系,问题还是会发生。人总是被投入到某种关系中,由此而引发的不安,实际上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小我、负情绪隐患、深层阴暗面、固执的心理模式等。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些,并且又由此看到了更大的生命本质,我们就成长起来了,心就渐渐进入了敞开和自由境界。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接纳,还要赞美一切的际遇,因为这里面是含着特别的礼物。我以前发现Present,这个英文词有两个意思:一是礼物;而是此刻,很有意思吧。而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自己深层的阴暗面,它还是一种必然存于心里的东西。人生都难免会遇到不满意的处境,因为我们毕竟初期都在“小我”之中,还没有让心里最闪亮的宝藏——“本我”呈现出来。而为了得到这份宝藏,种种关系就成了关键,人有可能因此而扬升,也有可能因此而坠落。
诸多的关系:人的内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如净香说的这样:“这个世界好像充满了敌意,而我们充满了抱怨,不是受害者就是攻击者。”有很多时候,我们还拿出“要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这样的理论;我们会问老师:“明明是我男朋友的问题啊,如果我服软了,归因到我自己身上,那他不是会变本加厉对待我更不好吗?”;我们会觉得总是自己遇人不淑……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有没有遇到这样的言语?而我负责任又真诚的告诫是:我们如果想到,多正己而不是择人,多从处境中学习和认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把重点精力放在怨天尤人,那么就容易形成彼此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这点和儒学、基督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我们这样地转了“念”,那么事情的因果也会转变,我们就不会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不会再遇到“不幸”了。
净香说:“只有具备明智、精力和耐心的人才能找到那个宇宙绕着旋转的不动点。对于那些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面对当下的人,很不幸地,生活经常是凶暴和严酷的;生命对他们不仁慈,生命并不在乎他们。其实,制造这些不幸的并不是生命,而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拒绝看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而很少人会真的来看),我们就会被生命惩罚,然后我们又会奇怪为什么生命对我们这么严酷?”是的,我们许多人有这样的思维模式。
顺带说一个话题。还有一个思考是关于“竞争”和“攻击”的意义,有人、不少人,会觉得这就是丛林法则,就是要有竞争才有生命力。这个观点有其现实面的些许功用吧,但是我觉得这种世界观,缺乏的是对人的意识和人的意义这方面的深思。我认为万物目的是乐生,是彼此的效力和循环生态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就要让其他周边的生物消亡掉。利他,本身也是有生存功用的法则之一。其实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利他精神,如果加上道德自律: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每个生命的生存间隙就呈现出来了,物质资源反而更丰富了,无私却更加成就了自身发展。“哲学”好像很烧脑、很绕口,但我今天觉得,可能辩证法所说的重点,也就是这点东西。哲学家是不断提醒人类,不要忘记或弄丢了,本来属于我们的。
生物世界,为什么充满了竞争呢?因为它们和人不一样的是,没有“灵魂”和“意识”,它们是无意识的生命体,在按照初级的本能发展。竞争中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的繁荣,但伤害不是万物发展的本意和目的。人类之间,也是很多人普遍处于无意识状态,灵魂还没有明亮,所以也是这样斗争着,人类就如卢梭说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我想,上帝之所以创造了人类,就是让人可以做管理地球的工作,有灵性的人本来是可以合理做好资源配置的,让万物能够获得本能与整体需要的平衡,万物都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与空间发展生命,万物彼此促进,经济循环。仁慈心才是更大的能量,即是兵家的鼻祖孙子也认为上将军是不希望战争的,公义之战不是出于报复、傲慢和贪婪这些阴暗面(私欲、小我),而是为了爱与和平而斩妖除魔。
能脱离“无明”,产生“意识”,恢复到“有灵活人”的天性状态,是修行的关键。这种修行的高级境界,禅学叫做“空无”(即无我),越是“无我”,越是知道了“我是谁”。如何获得“意识”?想到《圆觉经》有句话我很喜欢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们体会下:“我是悲伤的”和“我觉得我悲伤”,有什么区别?体会下:“他是恶心的”,和“我觉得他恶心”,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不安之心,还有各种心情,并不是真实的、永恒的存在,只是我们的幻觉罢了。禅宗的二祖和达摩雪地中求安心的时候,获得的顿悟,就是这个吧?当我们开放地、客观地体验当下的情况,而不要去认同它,它就化解了。这就是一个对人类痛苦和负面境遇的基本解决之法。
当下的状态就是“生命”,“我”就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全息同步者。我们在生命之中,就没有了“对立”的“念头”。我们精微光亮的“意识”,是在一个个关系的磨砺上,一次次默观坐禅的练习中,得到展露、扩充和升级的。净香说到混乱繁忙的大街当中,我们置身车辆的困境中,这个例子。当我们安静并观察,就开始发现了拥挤车辆中的空隙,当我们处在三楼和更高的地方,就会看到的是个美丽而不吓人的图像了,再进而,我们又可以从容地回到车流之中。生命就是这个样子。净香说:“经过多年的修行以后,也许我们可以到达另一种境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欣赏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可以乐在其中,欣赏事物的本质。我们可以欣赏事物而不会陷身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无常与流动。然后我们可以到达更高的境界,去做我们生命的见证者。……我们看自己的生命是既自由又解脱,其实它们一向就是如此。”当我们看懂这个“一向就是如此”,我们就是有了宽容、平常心,就消除了对时间的区分。
经常地,我们遇到的所谓困境和混乱,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更高处看它、没有客观地看自己、没有开放地看别人。经常地,我们没有由当下进入真正的自己,即没有审视过问题的“根源”。经常地,我们认同和跟随的是无常的混乱,而没有辨识和融合到永恒的静定中,这就是“颠倒梦想”。
“空无”,不是忽略和逃避情绪、状况,是进入当下的体验,用“元认知”Meta-Awareness来觉照当下,更完整地看所有时空、万物,于是生命成为一个整全、如是。我想,这时候就是“空无”、“无我”的状态了。“空无”不是无视一切,而是旨在让敌意、对立、假设的念头消除,也就是说“无我”是让“小我”、“私欲”死去,让“老心智模式”死去,这时刻不是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尽心、全力、专注、积极地投入在当下中,如此才不被幻念引诱和束缚。因为有了这种专注并且整全的意识、行动,那么当下的事情、关系就会得到成就,这可以作为“有生于无”的注解吧。如果这样来解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吧?顺带插一句,禅学的这种心法,在儒家和基督耶稣的话语里面,也是有的。所以,我一向不赞成用过重的“分别心”和对立敌意来看不同的宗教。
我同意净香这个提醒:“相对的世界一点都没有错,出错的是我们认不清它的本质。而因为我们看不清它的本质,我们挑选我们的朋友和伴侣就时常像我们选电视节目一样。”我们常常在似是而非的观念中,可能没有看到本质,而是滞留在世界的相对表象。我还是那句话: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为一,看清人事物的,才是智者。
“我们可以说一种关系是一道敞开的门,让我们进入真正的自己,进入无我。”看到此处的“敞开”二字,想到以前拍过的一张玉兰花的照片,它洁白的花瓣已经全然打开,对着天空。当我们修行到了空无的境界,就联结在万物、生命、本源之中,就在和无尽的力量、喜乐和爱同在,因为我们的个体意识已经拓展到无限大的意识本体。如果用一个0的符号来表示“空无”,我们可以图像化想象出一个小小的点和一个大大的圈。“空无”即精微专注于点,又宏大联结于无穷无尽。“空无”,消除了幻想杂念,所以能专注;“无我”,钉死了小我私欲,所以能宏大。写到这里,想起《中庸》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节的小标题是“在关系中修行”。如果你需要一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那么“空无”、“无我”的两者才会彼此吸引,彼此升华,因为他们都在生命之本体、初心的合一中。他们即是自由、独立的存在,又是密切、呼应的同体。好像纠缠的两个量子,永远同频共振;好像一把琴上的两根弦,共同奏响美妙的合声。读者们,我们必须投入心血来领受这个道理,然后在生活中去体验和见证它吧。
注:“元认知”Meta-Awareness 即对认知的认知(awarrenessss of awarrenessss),指的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丹尼尔•西格尔《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
P.S 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凹凸智慧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