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完孩子上幼儿园,在路口看到一个妈妈气急败坏的数落一个男孩。
“我告诉你我为什么生气。你昨天晚上不好好睡觉,今天早上起不来床,现在吃饭又慢……”妈妈连珠炮式的把孩子的“罪行”大声“宣读”出来,引来过路人侧目。
小男孩拿着牛奶袋子自顾自的啜着,完全不理会妈妈在说什么,背上的书包压在墙壁上左蹭右蹭,露出毫不在乎的表情。
想必这种场景对于小男孩来说是常态了,面对妈妈的谴责,已经可以在面前立起一面墙,无论妈妈说什么,我自岿然不动。
路上,我仔细品味了一下那位妈妈的话,虽然细数了很多小男孩的的不是,但简化下内容,留下句式结构就是“我生气,是因为你!”
这不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的外在表现么?
“受害者”最常用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是责怪。受害者思维的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会通过责怪来排解自己的情绪、舒缓自己的压力。比如这个妈妈,当她生气了,她就通过责怪孩子来排解情绪。
二是合理化。把一切他们无法解释,或者无法做到的事情给合理化,这样他们就不会因此感到痛苦和焦虑。这位妈妈始终没有动手,她认为自己在平静的讲道理,她认为从孩子身上找到生气的理由,就合情合理了。
三是抱怨。他们很少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把一切的过错都归结于他人。这位妈妈坚定的认为自己生气就是因为孩子不乖的原因,她自己是绝对不会犯错的。
理性分析下就明白,妈妈的生气其实跟孩子没有必然联系。孩子睡得晚、起得晚、吃饭慢,并不是只能通过自己生气和训斥孩子来处理,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解决,反而向孩子发脾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更抗拒,影响亲子关系。
所以这位妈妈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应该跳出“受害者”心理,和孩子一起找到晚睡晚起吃饭慢的原因,相互配合来解决,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把责任都推卸给孩子。
受害者心态是会传染的,孩子虽然不回答,但是他的潜意识已经学会了“我生气,是因为你”的逃避方式,今后他也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届时,孩子用这句话来回应父母的时候,父母也不要惊讶,因为这是你用行动教会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