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点来,再慢都有意义。——周丽瑗
《母女关系的和解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是周丽瑗老师13趟女性自我提升课第二部分的最后一课。从童年各个阶段对我们的身心影响,到从小与父母的互动和我们成长的关系,再到这节课母女关系对于我们女性成长的影响,周老师用严密的逻辑、科学的理据、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抽丝剥茧,帮我们解析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惑、纠结,告诉我们女性在育儿过程中的内心各种冲突的来源。可谓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原来,我们内心中有时冒出的问号是有来由的,我们感觉哪里不对的直觉是值得相信的。
我们有时不自信,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有时莫名低落、有时莫名发火,有时被别人的某句话、某个词刺痛;我们对某种人、某种行为感到反感,可是其他人可能没什么感觉,没有我们这么大的反应。
我们在与孩子的互动的过程中,可能重复着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待我们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可能我们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反感。
是的,这些感觉很可能是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在小时候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在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到更多人之后,特别是自己成为母亲之后,会发现原来小时候接受的一切理念未必是完全正确无误的,会发现原来有各种各样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我们所见的、所感知的父母是天下各种各样类型父母中的一种。
以前,父母是我们的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全部,会以为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也是大同小异的。可在和同事、朋友聊天中就会发现,她们的父母和我的父母在对待同样的事情上的态度就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的一个好朋友的妈妈就是完全闲不住,不干家务都难受的那种。而我的妈妈对于家务可没有那么热爱,觉得是一种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做吧,她应该不是很心甘情愿,但是不做,可能她觉得好像不对。
虽然我的妈妈经常是家里做家务最多的那一个,但是她总是带着一种受累、受罪的心情在做家务。特别是看到我爸没事干在看电视、看手机时,我妈的这种心里不平衡感就越发强烈。但其实,我爸是那种只要你下命令了,一定会去做且做得很好的那种。但我妈的希望是:要有眼力见儿,要在我妈还没有说什么的时候就能提前做了她心中想的事情。
因此,从小到大常常听到妈妈对爸爸的各种抱怨,多数时候,我爸都是秉持着“好男不跟女斗”的作风“息事宁人”。而我也就完美继承了父母的优缺点。学会了察言观色,也比较大度豁达,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我妈不喜欢做家务,我却对家务没什么反感,我的态度是: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想做,没有任何人强迫你做家务,如果觉得累了、没心情,那就不要做家务。如果你想让家人帮忙、分担,就大大方方说出来,而不要别人猜。
现在,我成家了,有了孩子,在自己的小家也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想让老公做什么就和他说,自己有心有力的时候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想做的时候也要表达出来。但是,我也继承了我妈有时说话指桑骂槐、尖酸刻薄的“优良传统”,在和老公起冲突时,经常就会把他气到无语。
罗素说过:幸福的本源是参差多态。父母成为他们的那个样子,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爱我们,虽然这个方式可能不是最正确的方式,不是我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但是,我们还是要理解他们是出于爱和保护的。
我们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那么作为父母最亲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和包容他们呢?当他们的言语、行为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更勇敢、更智慧地指出来;我们也可以用对他们的话语、行为进行过分解读,正如周老师在课程讲的她自己的经历一样,有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强大,所以会对父母的一些话过于敏感而感觉不适。
中国的父母常常比较含蓄,可能害怕过多的赞赏和表扬会让我们骄傲自满。但却会让我们常常觉得不自信,常常想得到他们的认可,而越是从他们身上得到认可,越是不自信。到我们走入社会,我们也就格外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认可,好像只有别人肯定了,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听了周老师的课,结合这些年来的成长和思考,让我认识到,只有自己不陷入与他人的竞争中,不依赖他人的认可,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逐渐强化自己的内心、增长自己的能力,提升思考力和判断力,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绑架“,在做事和成事中,让自己越来越强大,懂得包容他人,也懂得理解自己,能看见别人,更能关照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这不仅是自己的救赎,更是为下一代,特别是自己的女儿树立一个可以参照的榜样。

正如周老师说的:“当母亲内心贫瘠的时候,就没有力量再给自己的女儿了。”成长是一个漫长且艰辛,但是十分值得的过程,课程中老师分享的“理解自己、表达情绪、理解母亲“这3个母女和解的阶段,不仅仅是处理母女冲突需要了解的,更可以提醒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纠结。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认识一切问题都是有改善的可能性的,才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无戒学堂日更第20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