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往经常认为,空灵就是一种境界,实际就是让心彻底静下来的修为。类似于佛门坐禅,道家入定。
朱光潜在《给年轻的你八条建议》中说:一般人不能感受静的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太祖之所以能在闹市读书,是因为心界的空灵。意念完全融入书中,自然感觉不到周遭地喧闹。
其实,乱世中把心静下来,是一种修炼。坚持下去,你会感觉出太多的趣味,你会感到思维变得清晰,你甚至会逐渐悟出生命的真谛。
人许多时候说错话,办错事,实际上都是心没有空,有着太多的顾虑和牵挂。心中添加了太多无用的东西,这些东西之间再相互作用,直到把心内变成乱哄哄的集市场。
心乱了,行动还能不出错误吗?
要想不犯错误或者少有过失,唯一地办法是让心空下来。心不空不灵,心一空就灵。
就像卢梭说的那样,人最本能的需求是食物衣服等。其他的需求太多了,就是一种负担,最后把自己压垮。看看那些贪官,动辄几个亿,几辈子能用完?一朝露馅,全家完蛋,何苦呢!
常说读书的时候要心静,事实上也是为了把心放空。如果你在读《论语》的时候,还在思念你刚才钓鱼的池塘,还在规划晚上的酒宴安排在什么地方,你的书绝不会读进去,你的求学也不会有寸进。
朋友之间交往顾虑得太多,往往会失去本真。前天几个同学小聚,一听有个当官的同学要来,气氛立马变得拘谨。这时的心里装满了高低贵贱和利益诉求,同学之间纯真的感情就变假了。一旦心底多了些世俗的东西,随即便产生了隔膜,往日的情分也就生分了许多,还不如不见面依然保持往日的感觉。
心底若不空,在这样浮躁的社会,自然随着大流人云我云,变成没有主见的跟屁虫。就像现在被迫的网上培训、写征文、读书心得体会等,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打动了多少真正追求教育者的本心?
教育是什么?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唤醒就是让心空下来,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剔除出去,让学生生命中的灵性真正地被激发出来。
也可能被忙碌的生活所迫,需要违心地接受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心底变得沉重。但即便这样,也要在嘈杂的乱象中追寻自己一片宁静。
当你慢慢静下来的时候,你的思路才会变得逐渐清晰,才能判断出那些是你真正需要的保留,那些是必须清除的糟粕。随着无用的东西被驱逐出去的越多,内心的空间就越大,你的心静的就越彻底。
闹中求静,体现地是修炼的功力,表达地是人生的格局。
当你什么时候都能把心静下来,或者说把心静的越彻底,你就越能感到静地妙处,外界再强烈地喧嚣也影响不了你强大的内心,你就真正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世界便在你心中。
网友评论
看似简单,其实最难,能做到的,都是智者!
是个绝妙的境界☄
多谢精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