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仔细想来,这话确实道尽人生境界之不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睁开眼睛,满眼都是新鲜,就如我那顽皮的小儿,看什么都是充满的新奇的物事。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中,告诉他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此时的小儿眼中,那石头是石头,花儿便是花儿。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及至年龄渐长,经历增多,思想的日益丰富,便会发现这世上有时候眼中看到的事物并非真相。有时候你心中信赖的人却并不忠诚,许多事情的本质并非你所看到的表象那样,可能复杂得令你迷惘,令你疑惑,对事物的认识多了一层更为深刻的认识,那些原有信徒般的崇拜被怀疑,被颠覆,甚至连圣贤的权威和品德也可以开始怀疑,主观的意志在这个阶段可以被无限放大。
在这个阶段,人对名利的欲望和探求,最为强烈,绞尽脑汁而不为累,此时的人们看山看水,山不再是山,而是自己脚下即将征服的平地,水不再是水,而是可以送自己通往成功的载体,面对一切,少有满足。
不过我想,倘若人一生都这样绞尽脑汁,却未免过于机关算尽,毕竟人生匆匆而且短暂,我们永远都不能与那些所谓的永恒去计较,那些不顾一切的攫取和经营,和熙熙攘攘的劳碌,都亦可能到头来幻梦一场,抱恨终生。但可惜的是在这世上如我等庸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困顿在这样一个境界之中。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坚信这世上有些这样的人,在洞察人世的冷暖与炎凉之后,能通过自己的历练、思考、开悟后,进而把自己提升到这第三层境界,此时的人,可以抱朴归真,身心归于自然,神凝一处,专心做自己的事,不与人争,不与他夺。
在他的眼中,山已然归复为山,水已然归复为水。自然和生活的乐趣重新被拾起,无论外面山崩地裂,放眼望去,一切可以泰然,终于活成自己。此谓人生之上境。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那满眼的富贵,却是过眼烟云。昔日的无边繁华,毕竟乃无边寂寞。
人生原是一个参悟的过程,不求做到有如圣人般通透,但可以少一些欲求,少一些妄想,活在当下,便能多持一份朝夕往复的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