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
进攻篇的节奏与防守篇是对应的,有了防御篇的论述,一阴一阳,进攻篇每一章虽短,却让相互更加完整。
沼泽地在防御篇中已经有详解,通过困难,战略上应避免向沼泽地进攻,力图绕过沼泽地。
这种干湿不靠的地形比较尴尬,有水不足以行船,有土不足以行人。
文中均以荷兰举例。
通过《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我发现了一大波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名将,荷兰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后期读到细节,应该会更有意思。
另一种难以通过的地形就是森林,尤其是广大的森林。给养筹备困难,敌人隐蔽容易。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1
进攻的优越感往往被评价过高,其实优越感不能持久。
我们所以做如上的说明是想消除人们对奇袭和出敌不意的糊涂观念。
第三篇提到出敌不意的效果被人为放大了。奇袭有很多条件,尤其是防守方犯错。
腓特烈大帝与道恩将军的对阵就非常典型。一个是皇帝有充分的决策权,以有限的兵力通过贴着敌人快速机动寻找突击的机会,一个是权力相对有限的将军,四平八稳行军宿营,没有留给对手机会。
2
军事行动不是数学演算,而是一种在黑暗的、至少是在朦朦胧胧的领域中进行的活动。
3
对于进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单纯达到进攻的目标,而是要作为一个胜利者达到目标,所以他进攻的方向不是指向进攻的目标本身,而是指向敌人军队前往这一目标时必经的那条道路。
达到目标结果死伤惨重,得不偿失,不足取。
4
在大规模战斗时进行战略包围完全是浪费兵力。
包围形式只能是战术性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战略包围可能导致无法把所有兵力同时投入战斗。
克劳塞维茨强调:
进攻者只能在可以保证各纵队能够同时参加作战的正面上前进。
战术包围是要同时投入战斗的。
5
进攻者也有背后和交通线需要掩护。进攻者应该尽可能地依靠前进行动进行这种掩护,也就是说由进攻的军队本身来完成这种掩护。
避免分兵掩护。不过怎么利用前进来掩护,不懂。克劳塞维茨说兵力较大的部队通常正面很宽,可以起到掩护作用。有道理。
明天继续,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