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战区防御(续)
防御由两个不同的要素组成,决战和等待。
克劳塞维茨说本章讨论两个要素的结合问题。
战区防御包括战区国土的守卫和保持战区内有生力量。
讨论分为两个层面:决战和僵持。
1
要想以大量军队侵入敌国,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因而防御者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对策。
从战史来看,侵略战争很少是没有迹象的。兵力的调动、沿途基础设施的加固、前线民众的转移,都是非常明显的战争信号。虽然历史上不乏有那种掉以轻心,忽视信号的,但任何国家平时为防御所做的准备都要比为进攻所做的准备充分一些。
防御者在具体场合仍有可能无法肯定敌人入侵的主要路线在哪里。即使防御者确实是在进攻者的前进路线上,只要防御者不对进攻者发起进攻,进攻者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原来的方向,也可以绕过防御者所占领的阵地。
马奇诺防线。
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都是19世纪的兵学大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20世纪的战争中,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前人的教诲。
只要防御者的阵地选择得当,在多数情况下他可以确信敌人是会来找他的。
军有所不击,途有所不由,行军有一定的选择根据。这会减少进攻者可能的前进路线。
2
防御者只有在敌人从它侧旁通过时立即决定以全力袭击敌人,才有把握避开很容易陷入的两种绝境:分割兵力和仓促向侧方运动去拦阻敌人。
如果敌人要过我们阵地从侧旁通过,克劳塞维茨倾向于从敌人侧方进行全力的攻击,或是进攻者停止前进,不提倡追到敌人的正前方去。致人而不致于人。
克劳塞维茨举了一个普鲁士军队和法军一次战斗的例子,可是没有地图,实在看不太懂。
3、主动出击、等待后出击、等待被进攻
以进攻代替防守的条件:
进攻方分散兵力前进,这取决于进攻方是否真的分散前进。
兵力足够进行会战。
敌人犹豫不决。
这些前提必须有客观的根据,纸上谈兵、管窥蠡测是不行的。
我军的素质特别适于进攻。
腓特烈大帝的军队从克劳塞维茨的描述来看,也是风林火山似的部队。
在一个地方等待敌人,然后向敌人发起进攻,也有依据。其中一条重要的是地形方便等待,即方便我方通行而不便对方通行。
等待敌人并等待敌人进攻:防御的兵力少,地形障碍和堡垒是必须的。
4、营垒占据要地
敌人或者只好抛开这个营垒,继续追求自己的目的,或者就必须围困这个营垒,使守备部队饿死。
问题在于坚不可摧的营垒并不多见,只有在少数场合能够成功。这就对指挥官的判断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这就是克劳塞维茨的论述方式,他不唯哪一个战术战略原则。他告诉我们坚固的营垒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又告诉我们这样的营垒其实很少见,搞不好会没有退路。
这当中有判断的困难:坚不可摧的是否坚不可摧?敌人会如何应对?知己知彼说起来容易,但常常是不知己也不知彼。
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同是19世纪的两位战略大师。前者注定要遭受更多的误会——读者很容易各取所需断章取义,而克劳塞维茨的论述方式极大方便了我们。
笔记何尝不是如此。
以上是第二十八章。
明天继续。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5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