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孕妇·宝妈·奶爸
孩子犯错、哭闹、不听话谁的错?父母思考3问题,3点调整教育思路

孩子犯错、哭闹、不听话谁的错?父母思考3问题,3点调整教育思路

作者: 布丁妈妈私享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9-15 10:06 被阅读0次

    前几天孩子上课,几个家长在一起闲聊,其中一个家长说,最近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小朋友各种调皮,各种犯错,各种不听话,各种哭闹,变着法的搞破坏,简直令人崩溃……其他家长也表示深有同感,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孩子受自身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其他的一些年龄因素影响,会表现出一些家长不能理解的行为,好像是故意的与家长在作对。事实上,可能不是孩子的错,可能是家长出现了问题。

    有位睿智的妈妈说过,如果家长一段时间拿孩子没办法,不知道如何处理,那就是到了家长应该学习的时候了。孩子在成长,家长也需要跟着一起修行成长,否则家长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自然无法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遇到孩子问题时感觉无可奈和。

    以孩子哭闹、犯错为例,看看小朋友这些行为背后到底有哪些家长无法看到的原因与秘密,家长先自我反思几个问题;

    犯错是正常现象,但到了孩子身上就“不可原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各方面都在成长的孩子,所以犯错属于一种正常现象,没有哪个孩子是故意犯错,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的。

    孩子一旦出现一些家长无法控制无法阻止甚至与家长想法不一致的行为时候,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训斥孩子,告诉他们犯错了,甚至将不严重的问题变成大问题,威胁或吓唬孩子。

    犯错标准是由家长定义,家长一定正确?

    孩子乱跑是犯错,孩子交朋友可能也犯错.....孩子犯错误的定义是由家长们制定与指定,而这个错误的标准是家长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家长将自己的位置摆放在孩子的对立面,强调孩子犯错,事实上,家长都是对的吗?

    孩子与家长视角不同,同一环境一定所见一样?

    有一个经典的电影桥段,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小朋友每次在人群中行走,表现的都会很恐惧很害怕,为此,孩子爸爸批评孩子好多次,要求孩子勇敢、坚强,但小朋友依然次次都会表现的很害怕,家人对此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每次都这样。

    后来有一次小朋友的爸爸走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突然东西掉了,他蹲下身子弯腰去捡,下意识的在人群中一抬头,那一刹那他没有见到外面张贴的漂亮海报,没有看到大人们的笑脸,更不用说怡人的风景了。孩子爸爸只看到了无数条腿,小朋友的爸爸突然明白了小朋友为什么不喜欢走在人群中。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大人们用大人看世界的思维定式去评判孩子,家长们从来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家长们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小孩子的想法。其实,大多数时候家长们应该把自己变小,站在与孩子同等高度,去了解小朋友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许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家长不同,他们初来乍到,他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了解世界,了解人际,了解所见所闻,并不会因为家长的一些固有思维就放弃掉自己的思考,所以孩子与家长之间不可避免出现代沟,出现不对等对话,针对这些问题,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凡事多往好处想,积极理解孩子动机

    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而家长们不好处理的时候,家长不要先从思维上先入为主,在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开始用惯用的方式,对着孩子一通批评指责,觉得这孩子就是个混世魔王,这样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记得前段时间在小区玩耍,邻居家的一个3岁左右小朋友一直跟在一个5岁左右的小朋友后面,刚开始只是跟着,后来就很粗鲁,3岁小朋友用他的小车撞5岁小朋友的小车,5岁小朋友不理他,3岁小朋友直接上手,5岁小朋友的妈妈批评了自己孩子一顿,3岁小朋友也被自己的爸爸吼回家,但在他爸爸吼叫的那一刹那,小朋友带着祈求的眼神,嘴里还说:爸爸让我再玩一会儿。

    很多家长会认为这个3岁孩子不懂礼貌,还打人,以后坚决不能跟他玩,而3岁的小朋友因为别人这样的对待,反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作为3岁的小朋友,他可能只是想跟哥哥玩耍,但是又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只能采取一些自己认为能够吸引到对方注意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引导并纠正小朋友的做法,告诉他如果想跟别的小朋友玩应该怎么做,比如先询问说“哥哥,你能跟我一起玩吗”之类的话。

    孩子天生不具备坏心思,并且也没有那么多弯曲的想法,他们可能是表达方式存在问题,但个人并没有什么问题,爸爸妈妈在遇到孩子出现一些费解的情况时,请先稳定下自己,多询问孩子几个为什么,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孩子的委屈,同样亲子关系也会变得很融合融洽。

    二、使用有效的沟通语言,转换“不”语言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当有人跟孩子说“不”语言的时候,实际上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不”后面的语言,“不”字变成了语言的强调部分,所以出现了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家长越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越会去做什么。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用了否定句式,让孩子对父母的语言理解产生分歧,如果家长能够将平时的“不要做....”转换为肯定性的语言,例如,“不要在马路上乱跑”改成“我们一起走人行横道,好吗”,“不许在墙上乱画”改成“宝贝你想画画对不对?你可以在画板上画”,“吃饭时,不可以乱跑”改成“到妈妈旁边,坐下来吃饭”等等,收获的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孩子不是不听话,不是不懂规矩,家长用一种权威、命令的口吻威胁孩子,并且句式还用了最令人讨厌的“否定”,自然孩子就朝着家长不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尽量用肯定性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孩子自然也就变得乖巧、懂理。

    三、蹲下来,与孩子一起奔跑

    之前给孩子上过一次作文课,作文主题是“我的XX”,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也肯定写过,有个小朋友写自己的爸爸,“爸爸总是看起来不够快乐,妈妈每次见到爸爸进屋,就开始张罗吃饭,但爸爸总是第一询问的就是我有没有好好听课,有没有认真读书,作业有没有写完。吃饭的时候,我想跟妈妈说一下学校里面有趣的事情,爸爸总是打断,说‘学生就是学习,不要关注其他乱七八糟’“……

    孩子描述的这些情节,很多家庭中也很常见,或者爸爸或者妈妈,对孩子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特别是一些家长自身属于学霸级别,那孩子真的是不得了,孩子稍微有一点点的不达标就免不了一场家长的“谴责”,孩子有苦无处诉。

    其实,孩子还是个孩子,他的本性依然是自由、玩耍,到了某一些阶段有些东西也会自然解锁,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开窍”,提前靠父母开早了,孩子依然懵懂,并不会真正的明白,而“瓜熟蒂落”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爸爸妈妈与孩子在一起一定是蹲下来,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到孩子真诚的眼睛,看到孩子真实不做作的表情,再去说那些真的想告诉孩子的事情,并且一起与他们奔跑,这样家长得到的一定是一个充满感恩,充满未来的正能量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使者,只要爸爸妈妈们找到规律,肯与孩子配合,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就近在眼前。

    父母教育孩子,同时也是修行自己,只有与孩子一同成长,才会培养出更好更棒更有爱的孩子。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犯错、哭闹、不听话谁的错?父母思考3问题,3点调整教育思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nm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