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太懂人情的人。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上司找我谈话。他告诉我,部门的一个同事投诉我,每次都直呼她的姓名。
我不解的问,不喊名字,怎么叫呢?
上司说,她比你大好几岁,该喊陈姐。
我想不通,在和朋友谈起时,忿忿的说,名字就是用来喊的,有必要这么小题大做吗?那时我刚满20岁。
现在的我,也到了别人称姐的年龄。就在前几天,我跟同事吐槽,刚来的大学生,给他送资料去时,面无表情的接过去,没有一句谢谢。不满一如当年的陈姐。
我也是过了多年才明白,这,叫做人情。
在中国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我的不懂人情,让自己吃亏很多。

什么是人情?
就拿陈姐这件事来说,父母何尝没有教育过我要尊重前辈。只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实施。说来也很可笑,我曾经为如何称呼而苦恼过。以前我的上司,调到了其他单位,再见时,我并不知道他的职位,我很迷茫该怎么称呼,后来,才听到旁人叫,某领导。我释然了,对啊,领导就概括了全部,亦如现在老师,师傅,某工,这就是人情,可惜我不会。我内心对陈姐并无不尊重,可是,当我不会这种表达时,在她眼里,我就成了不尊重。她和我泛泛之交,了解就是凭借这一称一呼之间。
前段时间,妹妹遇到个难题,同科室的一个女孩结婚,该送多少礼金?她说,公司关系好的送600,一般的就200。和这个女生处于好与一般之间,200觉得少了,600自己又觉得有点心痛,所以想送400。然而父亲的建议是600。“200块对于你来说,其实没那么重要。但你的做法却直接刺痛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同一科室,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有帮得到的地方。”事实证明,这件事的确拉进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不是钱的事情,而是她感受到你的人情。
苏东坡很有才气,但年轻时也有冲动的举动。他在凤翔做签判时,与陈太守相处并不融洽。一次,陈太守让苏东坡写碑文,他抓住机会在文章中暗讽陈太守。太守却假装不知,大方刻上。这样的举动让苏东坡有些羞愧。后来,他一生中只写过七篇祭文,其中就有太守的,可窥他对其的尊重。陈太守不语,这是人情,苏东坡反省,这也是人情。
处女座的我,总有一些偏执。我借了别人钱,总是第一时间还。所以我受不了别人过时不还钱。和同事出去吃饭,一般都AA。有时同事忘了给钱,我就很痛苦。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明明很在乎,却不好意思向对方要。而且我会给对方贴上标签,她不是个守承诺的人。直到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开口,对方很爽快的还了钱,并道歉自己坏记性。我才反思,标签贴的太快,有的人确实是忘了,我不能用自己的要求苛责别人。我也发现,开口要钱并不难。别人忘了,你提醒,这也是人情。大多数人会感激你的做法,让他们免于落人口实。
我们为对方做的事,虽然做的时候不求回报,但若得到反馈,肯定很高兴。小如一顿饭,一份礼物,一条微信评论。这就是人情,投石入湖,需起波澜,这才有看头,有互动。

什么是世故?世故本是处事的经验,但现在世故却背离了本意。古人一直把“人情世故”连在一起,有人却生生的分离。
他们很聪明,很会说话,很会来事。一开始对他们的印象非常好,但时间一长,就会觉得他们不过是说说而已,太虚了,不实在。他们掌握了一套处事哲学,可却没有半点人情,和不懂人情的人相比,给人的感觉更可怕。
不懂人情,三番五次碰壁后,总会学会一些。不要人情,亲有用之人,说奉承假话,做表面文章,走便捷之路,你以为你很聪明,其实像我这样的笨人都看在了眼里,何况他人?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些效果,长此以往,得不偿失。
因为,人情,乃人之常情,亦人之长情。这是为人处世的根基。毕竟,谁都不想成为别人铺路搭桥的物件。
所以,有人情,懂世故,这才是正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