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178篇原创文章。本文约26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引子
众所周知,成功的沟通有一个要素,那就是,说话者传达的意思和听话者接收的意思要一致。这听上去像一句废话,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有很多因素会阻碍沟通,比如双方背景知识不对称、双方对同一个符号的理解不一样等。
如果仅仅是暂时沟通不畅,那还问题不大,解释一下就行了。但如果一个中性的或者褒义的表达被理解为了贬义的,从而引起了对方的不快,那就糟糕了。后一种情况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发生,很多误解就来自于两种文化对同一概念的表达不同。前段时间我和路夫人在加拿大一朋友家做客,期间和朋友就谈到这种现象,也提到好几个例子,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的wow法不对
朋友的另一半是美国人,但是烧得一手好中国菜。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就叫他Phil吧。做客期间,Phil给我们做过好几顿川菜。很显然,如果一个美国人很擅长做中国菜,你肯定会忍不住赞叹,尤其是他还自己在家里做泡菜和各种中餐酱料时。所以,每次Phil展示厨艺或者眉飞色舞的向我们介绍他的“杰作”时,我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其中一种赞叹的方式就是“wow”。
Phil做的中餐 Phil给我们做的早餐 Phil自己打的豆浆,油条是超市买的我们“wow”了好几次,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Phil对我们说:“我知道你们是在表示赞叹,但是你们说wow的方式不对。”当然,这话他是用英语讲的,因为他只会英文,不过原话我记不得了,所以直接上中文翻译了。
这话一开始让我们很是诧异。“wow”的方式不对?难道还有很多种“wow”法?不过,听完Phil的解释后,我们立马明白了——我们确实wow的不对。我们的问题在于wow的语气不够夸张,升调不够明显。这为什么是个问题呢?因为在英语日常口语中,“平淡的wow”和“夸张的wow”含义不一样。
如果你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口吻在wow,甚至还略带降调,那么你的意思是“I can't believe you did this”(我简直不敢相信你干了这事儿)。而里面的this,是件不好的事情。但如果你以一种稍微夸张、略带升调的方式来wow,那么意思就变成了“I can't believe you can do this”(我不敢相信你能做这事儿)。这是对能力的赞叹,而里面的this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我和路夫人自己感觉是在传达后一种含义,也自我感觉语气比较夸张,但为什么Phil听着却不是这样呢?原因倒也简单,和美国人比起来,中国人毕竟更为内敛。我们在说中文时,无论是语气还是肢体动作,都比较含蓄。所以,当我们在说英语时,也许我们自认为已经很“奔放”了,美国人听起来却是“冷冰冰”的。也就是说,如果对于夸张程度有一个量表,中文的6分可能只是英语的2分。这种文化差异就是误解的一大来源。
可能我们都听说过,肢体动作和表情也都是某种语言的一部分。对于说某些语言的人,如果你强制他不做某种动作,他会觉得说话都很别扭。比如,我们一位意大利朋友告诉我们,如果说话时不让他把手举在空中,他会变得不会说话。
反过来,如果我们对说某一种语言相伴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很熟悉的话,也可以在听不到声音的情况下判断出说话人的背景。比如,虽然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长得很像,但如果有三组人,分别是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在远处交谈,我们也大致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判断出那组是哪国人。那说话时不断点头哈腰的,毫无疑问是日本人;那表情夸张,嘴裂得很开的,很可能是韩国人;而那基本上没有动作的,就是我们中国人了。
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如果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有意识的把和那种语言相伴的肢体动作或者表情也一起学习,说不定口语会更地道。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不过我的个人经验是,当我有意识切换到英语相应的肢体动作时,我的口语会更加流利。
No, don't say no no no
当Phil给我们提供食物时,除了赞叹,有时候我们也会表示拒绝,因为不是每种食物我们都喜欢。说到拒绝,我们就谈到另一个中国人说英语的习惯:当我们表示拒绝时,有时候会连着用好几个no,就像这样no no no no。然而,这在英语为母语的人听来,就不仅仅是拒绝了,而是“绝对的拒绝”,不留余地的拒绝。
一个比较有涵养的人可能会说:“That's a big no. May I know why?”这是比较好的结果,因为沟通的大门并没有关上。但如果碰到一个脾气不好的,他的内心活动就是:“不要就不要,干嘛说得这么决绝,又没有强迫你。”但他可能不会说出来,只是内心不满,于是得罪了人我们都不知道。
你看,这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坑,原因还是在于两种文化对同一种概念的表达有区别。在中文语境里,连着说几个“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为了加强语气,也不是为了对offer表示厌恶,而是强调自己真的不想要。
至于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重复说“不”来强调自己真的不想要呢,我朋友的假设是中国人说话往往心口不一,也就是说“嘴上说不要,其实心里想要”。而我们互相对这一点都心知肚明。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表示不要,那就只是在假装矜持,这时候“识相”的就应该再offer一次——“不要客气,再来点”或者“一定要收下”。这时候我们再收下对方的offer,潜台词就是“不是我想要啊,是你盛情难却,我只好收下了”。
我认为我朋友的假设还是很有道理的。
另一个角度
读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种想法:哦,那用英语和美国人沟通时,可要注意了,千万别踩这些坑。可是,这样的坑可能还有很多,怎么能够都避免呢?
我的答案是不必刻意避免。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但长期被忽略。沟通是双向的。当我们说英语时,我们的确应该尽量去遵循英语的文化习惯,尽量避免造成误解。但是,和我们交流的英美人也应该尝试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而不能仅仅通过他的文化来揣测我们的意思。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需要提高。
很显然,Phil在和我们的沟通中,并没有经常觉得被冒犯。因为他和我们朋友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了,他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于是也就知道一些“中式英语”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说,Phil是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长期以来,一提到跨文化交际,我们的重心总是如何去适应英美文化。比如,英语老师会教我们,如果英美人夸奖你,你应该说thank you,而不能按照中文的思维说“没有,我哪有那么好”。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在两种文化的沟通中,一种文化总是去迁就另一种文化,那么后一种文化将永远没有机会了解前一种文化。
所以,我的观点(也是现在新的语用学观点)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这样一种素养:能够清楚的解释自己的文化,并且当遇到和自己预期不符的反应时,能够先尝试理解,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惯下结论。
毕竟,双向理解总是好过单方面迁就,您说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