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余映潮
时间:2019年5月28日
地点:伊川县实验小学
高效教学必须覆盖以下六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背景知晓的层面;第二,语言学习的层面;第三,内容理解的层面;第四,朗读训练的层面;第五,审美品析的层面;第六,知识积累的层面。哪怕是三年级都可以顺势一点点审美品析的渗透。老师不解释,学生是如何也不会到这个层面。这六个层面实际上是高效课堂教学规律的体现。
(一)建立古诗文教学辅导资料库
1.每个学校或者每个县,建立统编全套教材中古诗的教学指导资料,方便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学。可以分工合作,所有老师合作建立资料库,大家共同使用。
2.教学辅导资料
每首古诗的教学辅导资料有以下十项内容构成:(1)诗词原文;(2)作品知识(3)课文详细注释;(4)诗歌美译,生动准确的翻译;(5)诗意描述,诗歌内容描述为散文;(6)诵读要领;(7)教师用书,把教师用书中的内容复制出来,粘贴到这个资料里面;(8)诗歌赏析 ,500字到1000字,由教师个人撰写,必须读很多很多的相关资料,然后用最精华的内容写出这首诗的赏析,为我们的讲课准备大量的语言准备,同时老师的小结也大致出自这个精美的赏析;(9)手法品析,专项的、专题的一二百字的手法品析,各类手法都在这个专项里边,同样是老师讲知识、做总结时所要参考的重要内容;(10)参读文献,唐诗、宋词、诗典中的文章,找出一两章复制在下面,文章哪里找呢?古诗文网中多的是。
有了以上十项内容的编写,所有老师在使用的时候都能节省时间。教学中还可以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进来,做到常用常新。
比如《光明日报》中刊登的一篇小文章《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好?》讲到,用考证的方式来研究,得知直至明朝万历年间,学者才无意中得知这是“互文”的手法。时常的关注这些更新的内容,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常用常新。
(二)实践诗文赏析的基本角度与方法
(1)内容概述法
对一首诗的基本内容、思想情智、艺术手法、历史地位做一个概括。
如《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这些内容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反复斟酌,反复调整,才有可能完整而精致的写出来。多锻炼才能磨练自己的能力。
(2)分层阐释法
这就是读诗的思维。
如《赠汪伦》。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是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开的小船上和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的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情厚谊,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也“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又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3)诗句简析法
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题目整体感知,到句子,逐句分析。或者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四句。
《小池》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图,画面之中石、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部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作者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景物镜头。
(4)字句品味法
特别重视对字的表现力的品析。
如《山行》,抓住“停车坐爱枫晚”的“晚”字做四个方面品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出,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着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要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名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是诗人惊喜的发现在夕辉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5)手法欣赏法
也是非常重要的欣赏诗歌的着眼点和角度。
如《江雪》。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的统一在这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试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者结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韵。“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更好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柔和的特色,比较典型的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
欣赏他的动静相、虚实相生、用韵的手法等等,可以欣赏他阔大的背景下描写一个渺小人物反差的手法。
(6)双篇对比法
是一种常用的对比方法,双篇对比或者三篇对比,一般而言是双篇对比的方法。
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题西林壁》,在文献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文章,因为取材、思想情感、表达形式、手法有太多相近的地方,所以人们往往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读。
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在利立意、谋篇,造句上不仅想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的词“登,苏轼用动词“题”,都用地名做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式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系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极同,何其相似乃尔。
如果对以上六种品析古诗的方法有些实践,我们读教材的能力就会有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会有一些长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