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学类
1.[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 《看不见的爱》

那一对躲在教堂钟声和新婚夫妻阴影下宣誓终老的同性伴侣,在行尸走肉阶段被一只狗拯救了灵魂的老人,痴迷研究自己妻子前夫艺术成就的丈夫,因为儿子意外离世转而对外甥由爱生恨的姨妈,意外获救却在看见救助者时坠入地狱的恩爱夫妻……五个被“看不见的爱”串联起来的小小说,告诉我们生命和爱的意义。
2.[日] 村山早纪 《樱风堂书店》

一个纸质书已经不再流行的、需要书店们抱团取暖才能生存的年代,一个一场因为正义引发的网暴,一个心怀热情却被迫辞职的书店店员,一群想为了他的梦想做点什么的同行们,一本温暖又治愈的《四月鱼》,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环环相扣地达成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奇迹。于是,每个人都得到了疗愈,开启了人生中的新篇章。这种起风微冷的季节就应该读这样可爱温柔的书啊。
3.陈麒凌 《红尘如泥》
太平天国乱世中的傅家三姐妹,性格不同,结局各异。其中二妹傅善祥以天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状元。这篇小说在写时基于了这段历史做了大量的想象和铺陈,修改了人物的命运,总体来说人物特色丰满。事变前的闺阁生活描写细腻,让人如临其境。后半部涉及史实和情爱,就不太喜欢了。
4.孙频 《疼 : 一种最坚固的“活着”》
五个短篇小故事,每一个都把心里最恶心最羞耻最屈辱最卑微的伤拿出来展示,有种不忍读的感觉。喜欢《色身》和《圣婴》。作者大量用到的修辞和形容是最褒贬不一的地方,我倒是还挺喜欢这种文风的。
5.[美] 卡勒德·胡赛尼 《灿烂千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之前觉得《追风筝的人》不好看,所以这本被人安利了很多次也一直没看过。结果这本书居然治好了我的药物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就很值得颂扬了。
故事的最前面玛利雅姆的部分我最喜欢,但直到看到2000年这个章节时,我才猛地去想到自己在那一年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梦想。对比小说中同样的时间轴里,这些女性怀抱着青春、梦想、爱情和希望,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才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这些梦想被剥夺后的绝望。
6.老舍 《正红旗下》
一部类似纪传一样的文学,一幅晚清满人们的众生相。可惜剧到一半戛然而止,遗憾。最近班里孩子们在看《四世同堂》,我把这本也安利给了他们。
7.秦明 《逝者之书》
这本书可以更名为《关于夏晓曦的一百种死法和重难点解析》。看完没有什么额外的专业体会,只觉得人真是一种脆弱的生物。
8.[西] 阿尔伯特·埃斯皮诺萨 《等你呼唤我的名字》
一个侏儒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友谊、工作的价值和爱,苍白的人生中得遇几颗钻石是人生之所以丰盈而有趣的意义。这个故事反复被拆开和插入剧情的叙述风格我应该还算喜欢,剧情总体来说没什么感觉。
9.[日] 高野和明 《消失的13级台阶》
死刑从宣判到执行需要13步,宛如13个逐级而上的台阶。从牢狱里被放出的犯人,和亲手执行过两次死刑的管教官,为了另一个犯人的生死做竭力的调查,是为正义,也为赎罪。案件总体来说有一点bug,不过不影响阅读,但整体上来说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和剧情。
散文随笔类
10.池莉 《和女儿一起长大》
在书店的时候,暖黄灯光底下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加上池莉的大名,就立即决定开看了。一个小时翻完大半本,看到留学成功,决定弃书。
怎么说呢,没有看到怎样陪孩子成长,更多的实际是对女儿无脑的夸赞。各种贬损教育制度,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无条件信任孩子,花高价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小学五年半全玩耍,最后半年拼命努力就考上小升初重点。三年不认真学习,中考成功考上名校,中途不适应国内教育制度开始留学。总觉得这样梦幻童话一般的育儿方式超级容易拉仇恨。
11.蔡颖卿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蔡颖卿的书有种不管哪一本都一个风格的感觉,读多了就有点腻。这本更多的是家庭随笔,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在烦躁的时候读一读别人的生活,也算可以平心静气了。
社科人文类
12.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 《北国粮仓黑龙江》
我居然是豆瓣上第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系列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占了好长的两列架子,其中黑龙江卷格外厚,里面除了总写黑龙江的风俗文化以外,更是分各市介绍了风景、特产、民俗等,很有实用性。有些冷知识是连本地人都不知道的,这么对比着一起看就觉得很好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