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们沟通到事业规划比较多,也时而聊起我这些年的创业经历。10+年来我主要还是混迹于地产圈,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或者商人。但也算是一个比较喜欢折腾的人,总是喜欢挑战,也希望自己能够最终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创业人。
最近经常和朋友们聊起创业的经历,有朋友建议我写出来分享。想起自己这些年这三次可能算不上创业的小小折腾,也感触良多。写一篇简单回顾吧。
这三次创业共同点:三个完全不同行业、实体店。
第一次创业:2008-2011 三年整
行业:教育咨询
模式:教育服务连锁实体店
合作模式:从合伙到独立
获得投资:YBC创业基金与企业家指导
个人参与度:股东+全职总经理
盈利情况:自营业第一个月起到结束,全盈利。
结束模式:整体出售
我的收获与总结: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全职创业。在职业发展最光鲜的时候选择离职创业,引来一大片唏嘘,凭着一腔创业激情,义无反顾。为期三年的创业经历也不算短,从选项到商业计划,到实施到结束,全程是决策者与执行者。其中苦难心酸的收获是最多的。而这一段经历,也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总结如下:
1、选好项目,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是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创业,一定是市场需要什么,而不是我能给予什么。
2、在选好项的基础上,能力+热情+通用技能,可以实现基本面的收益。当初我这么有勇气离职创业,就凭借的是自己懂营销和管理。事实证明,这两项技能足以应付我们这种壁垒不高的行业,实现盈利。
3、关于合伙人:创业初期我有一前一后两名合伙人。无可厚非的是他们都非常优秀,到今天为止我都相信他们是非常理想的合作者。遗憾的是,或许我们当年都年轻,没有耐心共同度过一段足够长的磨合期。作为最大投资者,首当其中承担这个责任。庆幸的是,到现在我们依然是朋友。
这三年大部分时间是我一个人经营。这是我最终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业必须要团队,一个人的才能永远是有限的。
4、关于投资:很多小伙伴对这一块特别有兴趣。我也算是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2008年前后国家特别提倡青年创业。关注过的朋友应该记得,那时中央二台每周有一档节目就叫“YBC中国青年创业计划”,请的俞敏洪、牛根生、熊小鸽这样的大牛嘉宾,挑选创业者,评估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建议。YBC这个平台,就是在全国挑选青年创业者好的创业计划,挑选出的创业者,由基金会给予投资,各路企业家形成联盟,YBC组织负责挑选其中合适的企业家为创业者进行为期三年的创业指导。很幸运我们在众多创业者中脱颖而出抓住了这个机会。获得的投资赞助不算大,重要的是我们的项目获得了专业的肯定,以及有企业家前辈给予我们指导。让我更有信心开启这一条创业之路。想到这里,非常感谢我当时的合伙人,他功不可没。
5、我的局限:跨行业创业,没有资源,没有经验,全靠一腔热血。而我的开拓能力有限,在开始创业一年后一切进入轨道,我对如何带领这个小生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一直是迷茫的(所以也有了期间的第二次创业)。也或许是女性的局限,或者是我个体的局限,我对于没有组织的不安全感,始终让我诚惶诚恐。
期间得到了我大量朋友的支持。无论在经营思路上、资源引荐上、甚至是我人手紧缺时,很多很多朋友都伸出援手,助我度过难关。现在想来依然非常感激。
6、关店:不叫严格意义上的关店,或许也是我的幸运,当我看不见自己在经营上的未来时,我最终决定并成功的把我第一次创业的实体整体转让了。这让我基本抵消了我的前期投入成本。期间的盈利都能视为利润了(当然也不多,否则我也不会终止。)
我觉得我需要回炉,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再雕琢自己,于是回归了房地产,再次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特别明显的心路是,在最后选择结束的艰难与煎熬,远远大于当初最初选择开始。结束比开始更需要勇气。
创业是段异常孤独的旅程。这三年是我安全感最缺失的三年。焦虑、恐慌、压力,我深深感知这种综合压力是上班远远不能比拟的,无论你的工作压力有多大,就算我这种在企业从事销售第一负责人的岗位。在有了这段经历后,我特别能够理解每一位老板,对持续创业者保持着最高最深的敬意。
我的几次小创经历
第二次创业:2009-2010
行业:服装业
模式:某服饰品牌的联合省级代理,商场实体店
合作模式:和该品牌的外省省级代理商共同进行四川省代理
获得投资:无
个人参与度:股东+省内负责人
盈利情况:持平
结束模式:关店
我的总结:
1、我的合伙人是一个非常有经验,且代理该品牌多年拥有几十家门店的人。他们看好四川市场,觉得我还不错,就对我发出了邀约,共同开发四川市场。我在去他们省考察、去上海的服装公司总部考察后,就毅然开干了。
2、这家店开在我的家乡内江最大的百货商场。虽然是我全面负责,因为没有在同一个城市,管理上几乎是由商场进行。进驻过商场的人都知道,商场高提点是最大最直接的成本,也是我能力不够吧,这种传统模式的经营,开发新市场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3、但我还是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百货商场打交道、门店装修、选货、配货、陈列、管货、管理导购员、物流、审美、服装市场、财务、和合伙人配合等等,受益良多。
4、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生意不温不火,我们共同选择结束这一段没有太多盈利的市场。
5、特别感谢我的父亲,在服装店开办期间,因为我一直在成都打理我的教育事业,我父亲在家乡给予我最大程度的支持,跑前跑后忙上忙下,特别尽心,就怕没把女儿的事情办好。回想这么多年我每一次的选择,尽管父母有很多担心,但总是以一种“我们绝对相信并支持女儿的选择”的态度,给予我最安稳踏实的力量。感恩!
第三次创业:2016-2017
行业:房地产二手房
模式:实体二手房门店
合作模式:合作
获得投资:无
我的参与度:股东
盈利情况:亏损
我的总结:
1、我反思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自身投入度不够。没有担任好一个引领者的角色。一开始的自我和认知出现错误,因为不想投入太多的经历,把更多的方向把握、决策权给了直接执行的合伙人。事后反思,这点非常不好,表面上是尊重执行合伙人意见,实则投入太少,没担负起相应责任。我们这种小团伙,永远没有纯投资一说,有时候几笔业务就会影响公司的存亡。完全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2、房地产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去年房地产形势如火如荼,我们算得上把握好了这个趋势。美中不足的是:依然错过了2016年房地产好形势前期的2个月;在最红火的时候遇到高新区限购政策打压,在2017年严政相继出台,对于我们这种小生意,基本是毁灭性打击。
3、业务层面:人手有限,业务拓展不够宽。有部分业务出现问题,导致最终盈利情况差别较大。
4、将门店设在成都最火热的高新区、高新区最火热的学区房地段,把握了一定机会,也惨遭最严厉的调控。
5、竞争异常激励。就一个小区楼下的商业门店,房屋中介十几家,每二三十米一家中介门店,光链家门店就有两家。一个客户资源数家蜂拥而上,恶意竞争明显。品牌中介有明显竞争优势,如我们此类全靠专业与服务赢得一席之地。
6、实体店成本高,政策带来的客户锐减,是不敢继续的主要原因。关店是当下止损的最佳选择。
说来真是惭愧,以上有些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算不上创业。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这些年或厚积薄发或持久弥新。更有甚至企业已经做到了世界级的水准。特别敬佩!
因为自己有所经历,我深知创业不为人知的艰辛,也从此对所有的创业者保持最高的敬意。我曾经效力过的所有老板我都理解,我身边所有创业的朋友如果需要协助我都愿意支持。
感谢我曾经的每一位合伙人。感谢你们都还在我身边。
如今,我又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太好走的路,另一条创业之路。说实话,反对的人不少,都觉得我没必要在之前工作还不错的情况下去做这么冒险的尝试。却总有知音说:我知道你必然会这么选,这才是你。
未来怎样?做了再说!
或许这样折腾的一生不一定会有什么作为,只是遇困局就破局,有好山就攀登,我想总会让我领略一路风景,结交一世相惜。年轻时有梦可寻,老了后有经历可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