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一首《长安古意》,道不尽长安箫鼓烟霞、悠悠千古,繁华落寞却只留得后人评说。今日之故事肇始于上海,发生壮大于三秦之故地,十三朝旧都之西安。
第一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844年,大清道光二十四年,整个世界并不太平。
波云诡谲的欧洲暗流涌动,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法国巴黎工人起义......
中国同样也不太平,大清帝国还没从鸦片战争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一系列的不幸又再次降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继签订,大清帝国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风雨飘摇中,不知道还能再坚持多久。
1844年11月4日,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盛家湾村,盛康家的老宅里,一声响亮的男婴啼哭声打破了沉寂,家里可谓双喜临门,盛康刚刚得中进士,现在又喜得贵子,通府上下张灯结彩,甚是欢庆。
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刚刚诞生的孩子,未来会在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这个孩子一生,人们对他的评价,实在是褒贬不一。
在慈禧太后看来,他是“不可少之人”;
在李鸿章看来,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
在孙中山看来,他则是“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之人。
而《清史稿》中,直接称其为“误国首恶”;
在鲁迅先生笔下,他更是个十足的“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但不管怎样,这个男孩诞生了,盛康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做盛宣怀。
图片
盛宣怀传奇开挂的一生,干了很多开时代先河的事,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诸多领域,影响巨大,垂及后世,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
这些今天咱们偏偏都不讲,专门讲一讲他的另一个开先河的事。
1895年9月,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正伏案写着一份奏折:
“臣盛宣怀启:
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我大清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则必先兴学,臣请设立新式学堂,以储备人才,振兴图强。
叩请圣裁,臣天津海关道盛宣怀。”
盛宣怀写下这份奏折,建议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
光绪帝御笔钦准,1895年10月2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成立。
这所学校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它后来更名为北洋大学,现在叫做天津大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由盛宣怀奏请设立。
10月2日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建校纪念日。而盛宣怀也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端的第一人,日后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如果说只建立一所大学,是很难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加上后面这些操作,这个名头才算实至名归。
在建立北洋大学之后的第二年,1896年盛宣怀调任上海铁路公司督办,是年10月31日,他向光绪帝上奏《请设学堂片》,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在上海设立新学。
图片
盛宣怀的奏章
道光皇帝回复:“育才为当今急务,节经谕令各直省添设学堂,实力举办”。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 盛宣怀知道,学校办的好,得找个好校长。
盛宣怀于是找来了一个人,大清国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州-何嗣焜促膝长谈:
“梅生兄(何嗣焜的字),上海新学初立,吾嘱意你来总理学校,兄意下如何呀?”
“盛大人如此看重,吾自当肝脑涂地、力兴新学。”
“好! 北洋大学乃我在天津所创,嗣焜兄可先行去考察一番,借鉴短长,更可兴我南洋公学。”
此事敲定,南洋公学正式成立,何嗣焜走马上任总理一职。
图片
何嗣焜手书学校章程
南洋公学校址选在上海徐家汇,位于现在上海交大旧址。
图片
南洋公学大门
提起南洋公学,现在的人已经不很熟悉了,但它却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牛的存在,这里要用很多个“非常”,才能配上它的牛。
那么,南洋公学为啥这么牛呢?
看看都有谁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你就知道了:
蔡元培在这里干过班主任,章太炎做过教员,吴稚晖当过学监。蔡锷、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等都曾就读于南洋公学。
而下面这些大学,都发端于南洋公学,他们分别是:
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
再加上天津大学,在筹办新学这个领域,盛宣怀第一个倡立新学,多所当今著名大学都发轫于其创办的新学。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之新立,新学倡立之早,成果之丰硕,华夏之中寰宇之内难有匹敌者,盛宣怀确实当得起“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荣誉。
第二章: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行。
1905年,南洋公学划归邮传部,更名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稍后的1907年,唐文治接掌了学堂监督(校长)一职,这一干就是14年。
图片
唐文治
唐文治任上,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他聘请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外教师,采用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教材,把学堂改办为工科,先后设立了铁路、邮政、电机专科,我国最早的电机专科就发端于此,和咱们电缆相关的专业也发端于这个电机专科。
1911年,武昌起义,清帝勋位,学校更名为南洋大学堂。
稍后又划归交通部直辖,校名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南洋公学)、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出任总校长。
图片
叶恭绰
到了1937年,此时交大划归教育部管辖,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时任校长黎照寰。
图片
黎照寰
这一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成为战争前线,随着局势不断恶化,交大也面临着不得不迁校的抉择。
9月24日,黎照寰校长函电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日寇迫近,难保师生校产之万全,报请交通大学迁浙江兰溪。”
教育部回文:“不可”
此时淞沪战事西移,学校只得仓促迁入法租界。
10月28日,黎照寰校长再电教育部:“迁校之举急不宜缓”
面对这份字少事大的函电,教育部未回函。
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校舍,内迁通道切断。
12月迫于无奈,黎照寰万般无奈,4次密函教育部请辞抗议,万水千山总是情,放我一马行不行?
教育部回函:“不行”
转过年来的1月10日,黎照寰再电教育部:“内迁”
字越来越少,事越来越大。
教育部长陈立夫回电:“不可”
3月7日,老东家交通部终于同意帮助学校内迁,并已在广西借到校址,但教育部仍“不许”。
此时交大的经费也已拖欠严重,运行愈加艰难,走也不让走,钱也不能给,学校为图自存,想把名字改为私立,以减少日军注意、维持运行。
教育部回函“碍难照准”
10月17日,黎照寰再次致函教育部请辞,并请速拨欠款,学校运维窘态可见一斑。
在经费和环境如此困难之时,学校仍联系法商电车公司供学生参观、实习。
老校长唐文治坚持每周来校演讲一次。
学校虽困守法租界,形如孤岛,老师们仍坚持认真执教、授课不减、学风良好、不失原有教学精神。
1939年9月10日,由于上海形势日趋险恶,教育部遂决定成立交大重庆分校,11月初于重庆小龙坎校区开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交大本部与教育部音信断绝。隔年,汪伪政府接管学校,并派人与黎照寰接洽合作,黎校长回复大意“滚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然后愤然辞职。
随即,国民政府电令:“交大重庆分部改为本部”
时代就是这样,纵使你纹身披甲带双刀,也难逃命运扼住腰。抗战时期交通大学没有获得如西南联大般内迁的机会,黎照寰校长也无法摆脱时代的束缚,但在交大精神的鼓舞下,黎照寰率领一众师生,在时局如此艰难之时,仍勉力维持,不使学校停废,在实在不可为之时,也能做到铁骨铮铮,民族气节绝无亏输,其精神可敬可佩。
1946年5月,抗战胜利,国立交通大学复校上海,重庆本部与上海部分合并。转年,未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江泽民,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回到人民的怀抱。建国后的交通大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直到那一个时刻的到来。
1956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主持交大西迁的是校长彭康。
图片
彭 康
在彭康校长的操持下,1956年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并于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留在上海的部分则发展成为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
彭康校长名字里有“康”,可结局并不安康,1968年 3月28日在文革里受到打击,长距离游斗,终被迫害致死,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走过了文革、改革开放后的西安交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学校规模更大和学科设置更为完善。
2017年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列全国第二。
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数列全国第一。
截止到2021年,经过多年长足的发展,西安交大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是“985”首批9所高校之一,“211”工程首批7所高校之一,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双一流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学科是全国A+学科,目前西安交大有两院院士45人,其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并在相关行业发挥关键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第三章:桃李满天下,堂前更种花。
西安交大的发展历史交代完了,咱们转回头再来说说电缆的故事,那么西安交大和电缆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关系十分重大、非常重大、特别重大。
纵观整个中国电缆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在和电缆相关的领域,无论是在高校、工厂、研究所,都可见到众多交大老师、同学们的身影,他们为推动中国电缆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交大的学科发展史来看,也可以说是先有“电机”,再有“电缆”。
当我们把目光从交大的电缆学科,再聚焦到人时,可以大概总结为:“一位宗师和一陈、三刘、一顾”的故事,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电气绝缘学科完成了奠基。
一位宗师
早在1908年,交大开始创办了电机科,然后在谢尔顿(美籍)、汤姆生等外籍教授的帮助下,为电机学科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电机工程系分为三个系,其中电工器材制造系,设四年的电机与电器专业,并附设二年制的电机制造专修科,由钟兆琳教授任系主任。
图片
钟兆琳
作为一代宗师,钟兆琳是一个非常牛的存在,他是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他为中国培养了20多位院士,他自己的儿子也是院士,他还有个学生,名叫钱学森。
成就上可说的实在太多了,在这就不多讲了。
讲一个他的小故事吧:
1942年,日本傀儡汪精卫的伪政府“接收”交大,钟兆琳先生激于民族气节,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宣布退出汪伪的“交大”。为解决生活困难、他去别人家做家教,另外还在新闻报馆担任中学生理科的辅导工作,又在上海统益纱厂担任技术顾问,辗转挣扎在困难的生活之中,坚持不替汗伪政权做事,不畏卖国贼的恐吓和利诱,其性格可见一斑。
一陈(陈季丹教授)
作为一代宗师钟兆琳的弟子,陈季丹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34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1953年电工器材制造系在陈季丹教授主持下增设四年制的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
图片
陈季丹教授与学生们
注意,此时和电缆直接相关的专业在交大开始设立,交大也是我国最早设置电缆专业的高校,影响力和治学水平一直执行业之牛耳。
陈季丹非常重视基础培养,他自己可以在课堂上整黑板整黑板的,娴熟的用数学来推演物理概念。他较早研究电介质理论,与刘子玉合编《电介质物理学》。
图片
《电介质物理学》
由于陈季丹在国内首先开讲的电介质物理学,奠定了这个专业的重要的物理基础,因此也被学生们尊称为我国介质物理学的“祖师爷”。
三刘之一(刘耀南教授)
刘耀南教授早在美国求学时期,就被同学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其基本功之扎实,可见一斑。
图片
刘耀南
她是我国电气绝缘学科创始人,开创了我国电气绝缘测试理论和电工绝缘材料的教学和研究。
三刘之二(刘其昶教授)
刘其昶教授被我国电工界誉为“套管专家”。 我国第一本《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教科书,就是由其编写。
图片
刘其昶求学时照片
刘其昶在“谈绝缘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建议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外大学教育的差异,认为专业改革方向是“一宽、二新、三能变”,即知识面要宽而不是太细、太具体;知识要更新,而不是修补老专业;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具有应变的本领。这些观点,放到现在看,也非常的具有远见性。
三刘之三(刘子玉教授)
刘子玉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56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工学副博士学位。
图片
刘子玉
毕生从事电绝缘、电缆技术及电介质物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
图片
刘子玉编写书籍
一顾(顾振军教授)
顾振军是我国“电介质化学”创始人,1930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后留学美国获MIT博士学位。他编、译过诸多专著:《未来的原子能》、《矿物油料化学》、《简明化学手册》、《电介质化学》、《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等。
60岁的时候,他从这个让自己既留恋又辛酸的西安交大退休了,受聘于上海交大,后任美国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旅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庆祝它的化工学院建院百年大庆时,曾邀请的华人学者仅有两位,其中一位是在台湾的一位院士,另一位就是我们的顾振军教授。
这些大师们,没有愧对时代赋予的责任,他们迎难而上,为中国电缆行业的发展拓土开疆、著书立说、诲人不倦。如今,大师们的身影已经远去,留下更多的精英才俊,来续写电缆行业新的篇章。
国际电介质和绝缘
地主说:
1896年,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时,曾坦言道:“宣怀半生心血不过要想就商务开拓渐及自强,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使各国知中原尚有人物而已。” ,爱国、自强之情字透纸背。
126年过去了,西安交通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王树国讲到:
图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灵魂是什么?
那就是家国情怀,交大西迁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就是和国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个不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贡献者,家国情怀将是你一生进取的不竭动力。”
他还勉励学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节奏之快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距离新一轮技术革命如此之近,我们深度参与其中,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在领跑,我们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世界的前面,贡献出我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做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会有你们的汗水、贡献和业绩。那个时候,你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无愧于社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母校,无愧于生命,我是真正的交大人!”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这份爱国、自强的接力棒,从盛宣怀传给了唐文治,从唐文治传给了黎兆寰,传给了彭康,现在传到了王树国校长手中,更加传到了交大师生们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精勤求学,他们敦笃励志,他们果毅力行,他们忠恕任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交大之精神。
备注:本文主要依据官网及部分网络资源,同时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大事记》来完成写作,部分内容有艺术加工,难免存在谬误、偏差,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体谅。
特别感谢江福章先生对本文写作的斧正,感谢西安交通大学老师、同学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西安交通大学官网
2 《西安交通大学大事记》
3 《我看交大绝缘学科这50年》
4 部分网络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