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终生学习”的理念无时无刻在被传播,但是你有想过你学习是为了什么吗?对我来说,学习有两个方面的目的,第一是满足好奇心,这是非功能性的,比如我对地球的诞生感兴趣,就会去看一些宇宙纪录片以及天文学书籍。第二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功能性的,比如怎么用结构化思维写出一份年终总结、怎么运用沟通技巧和客户谈判。我们今天讨论第二个方面的动力——努力学习得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生活处处是问题,处处是麻烦,小到怎么向喜欢的人表白,怎么合理地拒绝别人的邀约,大到怎么向上司提出加薪要求,怎么快速在工作中取得客户的信任。有问题就需要解决,有麻烦就一定有应对策略。怎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怎么把每一次经历提炼成经验?怎么把经验提炼成更普遍的、跨领域的科学原理?怎么把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用到行云流水,成为自己的直觉反应?
这些都需要思考,需要学习。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大大小小的问题。
深挖有效策略
我们经常会从自身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我时常和姐妹去步行街逛街买衣服,逛了几次之后发现在那里买衣服可以对半砍价,于是下次去就有经验了,能够以比较实惠的价格买下看中的衣服。从买衣服的经历中,我总结出了买衣服可以对半砍价的策略,但这个策略是有局限性的,我只能在类似于步行街这样的地方采用这个策略,同时,这个策略也不能用在买车、买房上。所以,从经历演化出的策略是很浅层、很局限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追问,对半砍价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了解过心理学,可能会想到对半砍价的策略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相对于砍价的策略,我们会发现锚定效应可以应用的场景就多很多,比如你可以在商业谈判的时候使用、在求职谈工资的时候使用,这些更具普适性的思维模型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
所以,下次在获得一个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对方案进行深挖,思考出更具普适性的原理。
关注思路,而不是关注答案
我们之前讲的是,当你通过自身经历获得一个经验技巧时,不要止步于此,要深挖出背后的原理。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和分享中学习。不过要注意的是,你不能止步于方法,而要探索方法产生的过程。
平时通过看书、听演讲以及和他人交流,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重要的方法与技巧,这个时候,除了深挖背后的科学原理,还应该继续追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为什么我此前想不到?他思考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关注“具体答案”,而学习更高级的阶段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如何高效地找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我们刚刚提到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现在我们详细来看看怎么具体有哪些方法。
1. 读书
读书是了解这个世界、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常见途径。但是要怎么读书呢?像我们平时那样从头读到尾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当遇到问题时,你带着疑问去翻看相关书籍,查看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都用了哪些方法。前段时间我在写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没有养成写作习惯、不知道怎么开展和论述话题、文章没有趣味性、找不到合适的例子和金句、总觉得自己是在进行低效积累......于是我找到了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方法都恰好与我的问题相契合。我认为,这种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效果比随意翻看的效果好得多,因为你读了马上就能用,毕竟,在很多场景下,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生活。
不过,在带着问题读书的时候,还要注意,查到之后,为了理解、记忆和掌握,要采用“不读书法”。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通常追求的是阅读获得启发的快感,我们希望阅读的脑高潮,一个接一个。“不读书法”就是指,一旦读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就停止阅读,停下来,认真思考: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这个步骤比读书本身更重要。孔子已经告诉我们了,学而不思则殆。
2.工作
人们在工作中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决定里都包含着经验和智慧,但是要获得这些智慧,还需要我们去挖掘。挖掘的方法就是做会议纪要或工作笔记。不过,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为了从工作或者生活中学到更多,不妨借鉴一下成甲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提到的“五星笔记法”,说是笔记法,其实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思考途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2.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方法放在这里,内容并不新鲜,重点是实操。养成这种思考习惯,做任何一件事,你会比他人收获更多。
3.超级人脉
虽然前面提到了通过看书和工作可以找到许多有效的思维模型,但是成甲告诉我们:真正高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读书和观察,而是直接求教有能力的高手。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没条件找到高手,所以才要掌握更通用的读书和观察别人的方法。
那有没有可能找到高手为我们指点一二呢?很多人会说:自己变厉害了,自然就能连接到高手了,但是在我们没那么厉害的时候,有没有这个可能呢?当然是有的,不过首先在心理上你就不能唯唯诺诺,不要因为没有高手厉害就不敢靠近,不要觉得自己无法给别人提供价值,事实上,你绝对有能帮到别人的地方。其次,想要找到高手,链接超级人脉,你就要去有高手的地方,你得能见到他,能接触到他。所以,在选择做一件事时,不要简单地从“名气”“岗位”来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而要看这件事情会不会带给我们频繁高质量地接触各种资源的机会,这才是创造新价值的关键。比如,求职的时候,就要以“能否接触到优质的人脉资源”来选择工作的城市或公司。
如何把思维模型内化掌握?
前面说的是如何找到有效策略,找到之后还得应用,才能内化成本领。要想掌握找到的思维模型,无非就是有意识地迁移应用,熟练之后变成自己的直觉。成甲在《好好思考》里提供了一个方法,叫做“举一反三”,是指为了掌握一个思维模型,你要把它至少变换三个不同的场景来应用。但是我们的大脑善于从具体案例中总结背后共同的特征,却不善于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特征出发,联想到完全不同的场景应用,所以从一个概念出发,找到三个应用场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对此,成甲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制作“思维模型扑克牌”。所谓“思维模型扑克牌法”,就是把我们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制作成一张张应用卡片,当遇到问题时,像打牌一样抽出卡片,思考所选卡片上的思维模型,是否能够用到现在的问题里。如果可以,就把这个场景记到这个思维模型的应用案例中。
如此一来,我们就是用问题来倒逼思维模型,而不是先有思维模型,再硬生生地想具体场景。
“思维模型扑克牌法”具体有三个注意事项:
第一,在制作卡片时有一个注意事项,我们不是写下思维模型的概念,而是提炼其用途。概念和定义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果你只写定义,就比较难建立定义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反之,写下用途,有利于我们对接具体场景。比如锚定效应的用途,你就可以写“需要影响人们价值判断时,可以用到的策略”。
第二,卡片制作好之后,我们还需要抽空复习和思考思维模型,训练对其的敏感性。就像我们平时读书一样的,你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细致,收获越大,思维模型也是需要不断复习和琢磨的。
第三,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加,你要不断更新和迭代思维模型的用途。
唯有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你才有可能把思维模型运用得行云流水,在紧要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结以下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
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不断学习是终身课题,我们可以出于奇心而学习,也必须为解决问题而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工作和向人请教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读书要采用“不读书法”,工作要采用“五星笔记法”,向人请教要找到有大牛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仅限于知道,还要探究策略背后的思维模型以及别人是怎么想出这个方法的。在找到思维模型之后,要多次刻意转化场景应用,才能让其成为我们的本能,这才算掌握了思维模型。为了找到不同的场景应用思维模型,我们可以制作“思维模型扑克牌”。
我们说,要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其实就是在强调学习要思考,否则你就真的只能感叹:“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看了这么多书,懂了这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关键是,你得用系统化的思考方式,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并且不断调整与迭代做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愿每一个人都越学越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