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浩如烟海,十三经是一套很好的入门读物。其译文通俗易懂,文辞简练,之所以三教不约而同的将核心经典定位“十三”本,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刻意追求合于术数之作,但是就是这种“噱头”,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传统经典的流传整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读国学经典,不知要读哪些书?不妨从各家的十三经读起吧!儒家十三经,道教十三经,佛教十三经,都包括哪些经书?请诸君共读。
读书社:浅说十三经人类是极其痴迷“术数”的,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也没能抛弃这一原始信仰。现代选手机号、车牌号、以及楼层房间号都是术数方面的另一种形式上的讲究。上篇文章中对儒家《十三经》的形成和内容进行简单的讨论,在浩瀚的书海中,不难发现:不仅仅是儒家,道教和佛教各自都有自己的十三经,甚至中医也编辑了他们医家的十三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聊聊“十三”这个数字吧,对于西方人来说,是比较忌讳这个数字的。基于他们的神话传说,《最后的晚餐》进餐的人有13个,巧的是当天也是13日,耶稣被犹大出卖后又被钉在13号十字架上。所以这个数字在基督文化圈中被冠以“出卖、背叛”的意义,所以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街道,门牌号12和14之间是12.5。在荷兰,用“12A”取代了13号。在英国的剧院找不到找不到13排和13座。他们千方百计地逃避这个数字。
但是在中国,十三是一个吉祥数、是一个高贵的数字。无论是在道教、还是佛教,十三别有一番解释。佛教东传之后在中国形成十三宗,布达拉宫一共十三层,天宁佛塔也是十三层。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定再十三日,再历史上还有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还有十三太保的说法等。诸多例子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是在刻意的迎合十三之数。在周易的数理当中,十三也是大吉大利之数。
儒家的十三经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本于西周时期的六经,辗转到南宋时期才形成。最早在南宋时候已经刊发了《十三经注疏》,在清代又将南宋十行残存本进行补充重刻。民国时期世界书局讲阮刻本圈点缩印为两巨册出版。建国后的1980年,中华书局又将世界书局本校正讹脱后,重新影印发行。儒家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封建统治者先后将十三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它们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可参阅杨伯峻《十三经浅谈》)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宁志新教授借鉴“十三经”,对道教的重要经典进行整理发表。《道教十三经》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洞灵真经》《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文始真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玉皇经》。其中前五本在教外分别称作《老子》《庄子》《列子》《文字》《亢仓子》。该系列图书发表于1994年,发表后为不少道士所认可,讲经论道以此为蓝本。
其实在此之前的清代道士李涵虚,遍读《道藏》已经梳理过以此十三经了,名曰《太上十三经》。分别是:《道德经》《阴符经》《清静经》《玉枢经》《护命经》《日用经》《大通经》《洞古经》《定观经》《五厨经》《明镜匣经》《金谷经》《辨惑论》。并给是是三本经书作注释,今在可见《道藏精录》第二卷。
儒家和道教都有十三经了,佛教自然也不好闲着。清代在吴坤修的主持下,在诸多佛经中选辑出《释氏十三经》。其中包括:华严部的《圆觉经》《梵网经》;方等部的《维摩诘所说经》《首楞严经》《楞伽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部的《金刚经》《心经》;法华部《妙法莲华经》(上下册);小乘部的《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
今日所见的佛教十三经,与吴坤修所编辑的略有不同。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著名佛教研究专家赖永海教授主编的《佛教十三经》,分别是:《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