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圣乃得真孔子。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面对古代典籍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迷信,不盲从,还原历史真相,知人论世,像李零先生那样耐心细致研读《论语》,方能廓清迷雾,去接近真正的孔子。

首先,要读原典,任何经典著作脱离了原著来讨论作者思想,或多或少总有不少“夹带私货”。尤其是孔夫子这种著名的文化符号,太多儒家学者打着孔子的名号招摇撞骗了。他们动辄就是“圣人教导我们说如何如何”,要真正参悟圣人的思想,光听课是不行的,读翻译也是不行,只有通过熟悉原著才能“面对面”地倾听圣人教诲。
其次,要知道在共同的语言和思想基础上,我们都是在马列毛邓的熏陶下长大的,深知孙文先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深知孔夫子“大道之行”的宏伟目标。这与私塾中的四书五经教育有着完全相悖的思想主张。我们是受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新思潮、新学术熏陶的读书人,比盲目吹捧传统文化的“大师”更具有批判精神。
再次,要有系统的方法论,读原典很重要,读原典的方法也很重要。原典是材料,只要经过科学的方法,才能转化为滋养自身的养料。《论语》是由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涉及人物较多,章节编排也毫无中心思想可言,仅靠逐字逐句地解释经典,远远是不够的。



李零先生的读《论语》方法是:
1.查考字典,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参考程树德《论语集释》,先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都过一遍。
2.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著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借这种考察,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作孔子的传记来读。
3.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著顺序,横读《论语》。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体,每个主体下分若干细目,按主体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的,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4.李零的总结,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去理解另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
最后,李零先生提出“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孔子”,这与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精神是相吻合的,“打倒孔家店”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救出孔夫子”。正如李零先生所说,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
历史上本着政治目的做学问的人,其学问是站不住脚的,著名的冯友兰先生从尊孔到批孔,再从批孔到尊孔,全无知识分子“求真”的精神,也无“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完全有悖于“君子”的形象,有悖于知识分子的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