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若人无善心①,不得闻②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③。曾更④见世尊⑤,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⑥大欢喜。憍慢⑦弊⑧懈怠⑨,难以⑩信此法,宿世(11)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①善心: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那先比丘经卷上即有(大三二·六九七上)‘以善心念正法’一语。善良的心。
②闻:耳听。与思、修合称三慧。对于根据经典而来之教说,听闻而信解之,称为闻法、闻信。佛陀之弟子常听闻声教,称为声闻;后世之行人唯依经卷而知佛法,或遇善知识而得闻法。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载,仅信仰佛之教说一半者、不能为他人解说者,及为议论或为得名誉利益而身持教说者,凡此皆为闻不具足。又据无量寿经卷下载,闻其(阿弥陀佛)名号,而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净土,住于不退转之位。又深信佛之光明有摄受救度众生之作用,则称为‘闻光力’。
③正法:梵语sad-dharma,巴利语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 -dharma )、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以为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
④更:连续,接续 。
⑤世尊: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梵语中被译作‘世尊’者甚多,如loka-natha(世主)、loka-jyes!t!ha(世中最尊者)、 loka-vid(世间解)、lokadhipati(世之胜者)、natha(主)、nayaka(导师)、sugata(善逝)、maha-rs!i(大仙)、maha-vira(大雄者)、tayin(救度者)、anuttara(无上士)、dharma-raja(法王)等。但诸经论中以使用 bhagavat之情形为最多,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⑥踊跃:情绪激昂。
⑦憍慢:傲慢。
⑧弊:欺诈蒙骗的行为。
⑨懈怠:松懈懒散。
⑩难以:不容易(做到)
(11)宿世:梵语purva,巴利语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
【直译】如果人没有善良的心,就不能够听到这部经典;内心清净,有戒行的人,才能能有缘听到真正的教法。曾经连续见到佛陀,方能深信这件事,以谦卑恭敬之心听佛法、奉行佛,情绪激昂,欢欢喜喜。傲慢、欺诈、松懈懒散的人,不容易相信这个法门;只有过去世见过许多佛,才能喜欢听闻这个教法。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