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深陷琐碎生活的泥沼,时而自怨自艾,时而愤懑不平,俨然一代怨妇模样时,吕晓诚童鞋总是以男人中罕见的耐心听完我所有的牢骚,然后以罕见的执着开出同一副解药:“认识你自己”;每当我畅想不着边际的未来,时而指点江山,时而激扬文字,全然一副天之骄子的做派时,吕晓诚童鞋又会以男人中罕见的勇气当面泼我冷水,然后以罕见的赤忱继续念出那五字箴言:“认识你自己”。刚开始的时候,窃以为吕童鞋只不过是拿着古希腊神庙上刻着的那句话来装逼,就像很多从来不读莎士比亚的人拿着“To be or not to be , that’s a question”来装逼一样。但是当他开始晾晒他所走过的坑坑洼洼的人生道路,当我学着张开传说中的第三只眼来旁观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我又惊又喜。天奈,“认识你自己”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哲学书都来得简洁直白却又深不可测。
萨特说:“我看见自己是因为有人看见我。”而一旦处于他人目光的注视下,“我”的自由意志就会被干扰,故在老萨眼中“他人即地狱”。学生时代觉得萨特的存在主义有种苦涩的真谛,言说着生而为人的艰难。可是,当我逐渐走出理论的象牙塔,迈向烟火味十足的人间,当我开始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思索着自己究竟该往哪儿去时,希腊圣贤以及吕童鞋所推崇的“认识你自己”,却以更质朴更平和更正向的方式来让我反躬自省,常思常在。我们需要去认识那个使“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内核和根源,因为只有认识了那个最内在的自我,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人生。然而真正的困境在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领悟,但真正的自我往往隐蔽得最深,所以也是最难捕捉的。就像我们都知道应该选择哪条道路,但是根本不知道那条路该怎么个走法。
此处必须换个思路。其实嘛,我们都只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只不过想把孟子所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中的“几稀”彰显得更明白些。或许我们根本不必像海德格尔那样费力伤神地去思辨那所谓的“林中路”,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观察自己,体会那些发自内心的喜怒哀愁,然后循着这些表态去“看到”自己,沿着那一个个路标去“发现”自己,自然而然的,路就在脚下了。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你被某件事情或是某个瞬间彻底地打动,突然间热泪盈眶,内心充满着爱和希望,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感激,你与周遭的一切脱离,直接拥抱了内心那个最纯洁的自己——你会因为看到自己的赤忱而感动、而由衷的开心。每当我的生活中出现这样的巅峰体验时,我就能真切地感觉到我正面对着最本真的自我,我喜悦地注视着她,感谢上天所有的馈赠。
铺垫了那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在一个据说会被台风袭击的宁静的夏日的夜晚,百无聊赖的我随手找了部名叫《可爱的你》的国产电影,来排遣一个人的寂寥时光,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观影过程中时不时被戳中泪点,有一两处还放声大哭(家中无人,不会吓着谁)。当我意识到适才经历了许久未曾有过的巅峰体验时,便知道自己必须得写点什么,哪怕写字有时像女人分娩一样痛苦。
《可爱的你》简洁、明快,讲述了一位名叫吕慧红的老师,为了让濒临倒闭的元朗幼儿园继续开办,为了让5个贫困的孩子有学上,成为了每个月只拿4500元工资的新校长(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香港,4500元属于低收入),努力维系着幼儿园的正常运转。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故事情节也不算新颖。如果《死亡诗社》是一部文艺范十足的逼格很高的话剧,那《可爱的你》更像是一篇娓娓道来的随笔。它的表层是在揭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高压的精英教育一定好吗?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教育和商业的界限在哪里?而它更深层次的探讨则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吗?人性的光辉是什么?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好的戏剧是要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而这部电影走的完全是另一种路子:所有的问题随着影片的展开而呈现,同时也在自然而然地被解答。我们并没有被逼到角落里,审视自己的灵魂,而是在观影过程中被那些简单、纯粹,同时在自己身上也若隐若现的美好所感动。
影片中的第一个催泪弹来自吕校长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吕校长为了帮助5个孩子向宝思教育机构的总裁Bowie申请教育基金,后者一口答应。然而Bowie只是想借着吕校长亲和有爱的形象,把她包装成全港补习天后,进军香港幼儿园补习市场。当他洋洋得意地按着计算器,一脸市侩地告诉吕校长,她的年薪将过千万,完全不用再理会那五个孩子时,吕校长又惊愕又失望,她拒绝得不含一丝犹豫,声音疲惫轻柔却掷地有声:“你究竟是在做生意,还是在办教育?当教师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是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这7个字像一股电流传到我心深处,眼泪立马决堤了。电影中曾有一幕是吕校长帮着5个孩子,以及孩子们的家长寻找梦想。现实世界里,所谓的梦想或是被遗忘,或是浸染了钱的味道,然而真正的梦想埋藏在心灵深处,唤醒了它,人就会有希望和力量。吕校长自己的梦想简单而有温度——“做一个永不放弃的好老师”。对她而言,老师不仅是个职业,更是人生的一种选择。而好老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她以教育之名,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谋利,那么教育也沦为生意,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以生命影响生命”是她在浮华世界里的一种坚守,不惊天动地,却让我仿佛看到了梦想最初的样子。
第二颗催泪弹也是突如其来,让我瞬间决堤。吕校长一心扑在元朗幼儿园上,最后甲状腺瘤复发,晕倒住院。这时她在博物馆工作的老公,也就是无数次被招来当免费劳动力,无数次被她放鸽子的东东,在她醒来马上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时,没有责备,没有埋怨,而是把她错过的展品——他忙活了好久,按1:1比例搭建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断头台拉到了病房外的空地上。他隔着电话对她说:“你来不了不要紧,我把它带来了。因为你,我才有勇气去完成这个作品,你也一样,一定要有勇气,相信这个病一定会治好。”这始料未及的一幕,让我热泪盈眶。影片是以慧红和东东不约而同的辞职开篇的,慧红因为无法扭转贵族幼儿园的盲目攀比和过度竞争而出走,东东因为不满博物馆为了缩减经费而采用所谓的新技术来立体投影而辞职。断头台是东东合同到期前的最后一个作品,慧红不能来的展览当天,他所建的断头台几乎无人问津。东东和慧红就像是“两个不合时宜的人”,他们的努力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太过传统,吃力不讨好:一个坚持博物馆就是要展览历史文物,以历史的厚重来震慑人心,一个坚持教育要远离商业,以身体力行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引路人。确实,他们都不是顺势而为的聪明人,商业头脑不足,放弃了许多人眼中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但他们有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要什么,活得简单而坦荡,且惺惺相惜。当东东对着慧红说出那些话时,除了深深地爱意还有无限的懂得。他们能在浮躁的当下,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离不开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所谓灵魂的伴侣,大抵就是如此吧。
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小品,把人性中那些光辉的东西一点点呈现出来。我被那些简单的梦想,那些内在的勇气,那些生生不息的希望所打动,我知道那也是我一直渴求的东西。但当观影结束时,我又不自觉地开始反思,为什么平时对这种传递正能量的片子始终保持警惕的我会如此轻易地接受了这部片子?是不是它正好言说了我心中所要表达的?构建这个小小的理想国的合理性依据在哪里?慧红和东东能成为那样的人的起点在哪里?伴随着这一堆疑问,我开始回味那些细节。哦,片子的主人公是有钱人那。在香港有房有车,两个人辞职之后想的不是以后的生活怎么办,而是能提前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哎,只有这些不用为生计发愁的人,才有能力去不求回报的付出吧。但是我立马反省了这种想法。古往今来,为富不仁,贫贱不移的人都多了去了。富人也有自私和高尚之分,这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与贫富无关。我更愿意相信,吕慧红一定也在生命中遇到过言传身教的好老师,这种传承必然是一代一代的指引和延续。我也相信那个从幼儿园毕业的小不点说的是真心话:“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像吕校长一样,尽力去帮助其他的人。”以生命影响生命一旦开始,就会生生不息。
经常听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每个人似乎又都脸朝着同一个方向。所有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的标准却越来越单一。我们享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越来越先进的科技,但内心的平和真正的快乐却越来越少。所幸的是,当我打开豆瓣,阅读《可爱的你》的评论时,看到很多人都说流泪了。能流泪说明我们还在被感动,还能跟这些有温度的东西产生共鸣。它或许还能唤醒我们久远的记忆或者沉睡的想往,亦或者像一道光,照进内心深处,让我们与那个内心的自我狭路相逢。
可爱与否,其实是种选择。当你发现有一件事可以带给你真正的喜悦,可以让你享有内心的宁静时,那一定是你的calling,一定会让你的生命发光。寻找calling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可能是曲折的,甚至最后也不一定能找到。但是,在路上本就是一种态度,至少说明我们都渴望成为那可爱的人,至少说明我们都渴望用有温度的生命去影响另一些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