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

作者: 海燕麦萌 | 来源:发表于2024-06-07 15:0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作品,文责自负,首发团结报。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数数,我已三十年没在家乡过“端午节”了,但家乡过节的快乐情景仍历历在目,丝丝缕缕萦绕于心。那软糯的碱水粽蘸着清甜白糖吃的惬意,那手里提着红线网兜和别的小朋友比谁装的蛋多时的傻气,还有不想吃那种裹着蒜衣,又软又带着蒜味的熟大蒜的不爽。还有家家门前挂着的菖蒲和艾草的独特风景,都清晰地在脑海里。那种记忆已刻在了心坎上,怎么也抹不去。儿时过端午的快乐,如今是刻在骨髓里的乡愁。

    记得村里大哥哥快乐地从池塘里扯出粗壮又长的青绿菖蒲送到我手中,我欢快地交给妈妈。妈妈接过菖蒲用红纸和青艾草绑在一起,在五月初一早上挂在家门前,然后就着手准备发粑和包粽子事宜。

    我们家乡端午节有吃粽子、咸蛋、熟大蒜和小麦粉发粑的风俗。我小时,物资贫乏,妈妈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就积攒鸡蛋放到元水(咸水)坛里,做咸蛋。准备好麦子磨粉做发粑。这发粑就是现在的馒头。我们家乡主食是大米,面食算是点缀或是对辛勤劳作的奖励。

    记忆中田地没有分到户时,我们吃的发粑都是褐色的,口感很不好,像西北的黑面馍馍。后来,发粑的颜色越来越浅,口感越来越好。妈妈一般在农历五月的初二或初三,最迟初四就把发粑和粽子做好了。虽然每家每户都会做这些,但有早有晚,就算一起做,大家也都会把自己家做的,拿几个给左邻右舍尝。因为每个人做的口感都不一样,这样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一般送这些的事都由我做。

    初五那天,粽子、熟大蒜、鸡蛋(咸、淡都有)任我们吃,只要我们的肚子装得下。我们早上吃不了那么多,就用网兜装好,挂在手上和小朋友比谁的大,谁的多。上午,妈妈把门前的艾草收下,煮水给我们洗澡。

    妈妈说这艾水洗澡可以去身体的湿毒,不长痱子。爸爸泡好雄黄酒,吃午饭前,他用嘴把雄黄酒喷到家中的角角落落。那动作很酷。爸爸告诉我们这雄黄酒有驱虫避邪的功效。碗底剩下的雄黄末,爸爸用手指蘸着按在我们的前额上,祝福我们平安健康。

    吃过端午的盛餐后,我们洗好澡换上漂亮干净的衣服,准备去外婆家——荡节。这天的走动,不管去哪里,我们都叫“荡节”。

    端午节在我们那也叫女儿节。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夫君一起拖儿带女去娘家“荡节”。那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全国通婚”,一般女子嫁得都不是很远。每年端午节,外婆等我们到了才开饭,所以我们在自己家早点吃,也不会吃很饱。那天中午,我们在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个穿戴整齐,漂漂亮亮回娘家的女儿和可爱的孩子们,甚是热闹,和春节走亲戚拜年一样。

    去外婆家“荡节”我们很开心,还有比这更开心的,那就是接着和舅舅去街上“荡节”,看龙舟比赛。

    我们县城边上有一个很大的湖,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是我们那里悠久的传统,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初五下午,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到湖边观看比赛。岸上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湖里两条龙舟整装待发。

    随着鞭炮声响,两艘龙舟驶离岸边,破浪前行。龙舟上,一人敲鼓一人摇橹,桨手们和着鼓声,一边整齐地喊着口号,一边奋力划桨。湖里龙舟勇闯,白浪飞跃,岸上观众激动兴奋,摇旗呐喊。我拉着舅舅的手和大家一起喊,梦想着自己快快长大,哪天也能登上龙舟破浪前行。

    我没有实现梦想登上龙舟破浪前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出外工作,远离了家乡。现在,家乡的端午节也和我儿时不同了,出嫁的女儿很少回娘家的,条件不允许。龙舟比赛也较少,不过,会划龙舟,唱龙舟小调,大家斗智比趣,将以前的舞比改成了文比。这也是一种传承,一种祈求平安幸福的方式。

    家乡端午节的一切,已化作浓浓的乡愁。那粽叶和艾草的清香,那蒸发粑和粽子的缕缕炊烟,那龙舟上的鼓声,还有爸爸点在额前的雄黄粉……在唤着游子归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端午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gm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