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北清文学社
科学理解之为“技术性”理解

科学理解之为“技术性”理解

作者: 一期一会08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21:48 被阅读31次

    伽利略可以算是科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当时的人们发现,从苏格拉底一直到16世纪,我们的知识积累似乎就没什么长进。伽利略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争执不休。于是他把身边事物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声音、颜色等事关人的感受的,另一类是大小、形状等与人的感受无关的,并且主张科学应该研究的是与人感受无关的那些性质。果然,在那个时代的科学革命及至到当下各门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无不验证了这一真知灼见。

    科学研究逃离了人的感受和经验的束缚越走越远、“飞黄腾达”,但这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常识中的理解是建立在感受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所谓的理解,本身就带有一种直观成分。抛开了感受和经验,人们越来越不理解科学得到的东西。这一困惑既发生在科学的内部,也为外行人迈进科学的大门立起了门槛。科学内部的事情由科学家们自己解决就好了,但外人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这件事情却难住了菩萨心肠的教育研究者。于是,情境教学、项目学习、跨学科整合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为理解而学”、“为理解而教”也成了鼓舞人心的口号。

    翻看科学史,我们会发现,科学中的理解与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并非同一种层面的理解。科学的理解是一种技术性上的理解,旨在要求从前一个公式出发能够推导出新的公式。达到这种理解需要的是专业的训练,而并非努力将科学知识与现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你要学习某些东西,才能开始去理解一门科学的内容,而这种理解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理解。你很难把它们有机地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因为科学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恰恰是因为我们将与人的感受和经验有关的因素清洗掉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不应是把那些去掉情境的东西重新找回情境,而是如何使学生能够摆脱日常经验的干扰和束缚,建立一种“技术性”理解的思维方式。

    须知,试图“还原情境”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人总是希望理解这个世界。但填补这一鸿沟已不是教育学一方可以为之的,也或者永远无法实现。正如前文所言,科学家自己也并不在常识意义上理解得到的科学结果。科学只是帮助我们打开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我只是想说,既然要学习科学知识,你就要就会如何使用这个视角来看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理解之为“技术性”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me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