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阳明在接触到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后,本着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精神,开始邀约好友一起“格竹”。
从这一点来说,王阳明当时是认同朱熹理学的,也认同朱熹的这套理论。相信通过“格物”可以接近大道,可以开悟成圣。不得不说偶象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能在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王阳明是在朱熹的身上看到成为圣人的途径,便尝试走朱熹之路。
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他往后所走的路,不管经历多少曲折,坎坷,走过多少弯路,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始终抱着一颗为生民立民,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成圣之心。
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检验真理的方法。理论的知识读得再多,未经实践,那也只是空谈,如赵括纸上谈兵一般。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找出最适合当下学习和发展之路。
如果不经实践,王阳明便不会怀疑“格物致知”的理论,也不会对朱熹学说产生不同的看法,更不会有所创新,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新的“心学”理论。
前人的知识和理论,我们在尊重和接受的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要在所谓的权威和学者面前就自动放弃自己不同意见和看法。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不同意见滋长,不要觉得反对权威理论就是自己没有理解学到精髓。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未知精神,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科学技术等等,都需要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实践,才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接受我们认为对的,有益的,对于不认同的,要敢于求证,同时不断地探索。在接受前人智慧的时候,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王阳明在“格竹”时,认真,执着,坚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不尝试,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会如何?在经过格竹失败后,他发现格竹并不能让人领悟真理,便果断放弃朱熹的格物之学。这种认真执行和敢于果断舍弃的精神,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当发现某样东西或某件事物不适合自己的时,不要因为颠覆了原有的认知,而有所不舍和不能接受,只有果断地放弃,才能有新的开始。
人生,有很多东西要去追求,理想不是用来空谈,要敢于去实践,去行动,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去朝自己的目标靠近。树立正确的目标,立下远大的志向,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才会有所收获。
人生,前路漫长,我们会遇到很多事,得到很多东西,不要一味地只想着得到和索取,有很多不适合我们的,不属于我们的,要懂得舍弃。此路不通,还可以走其它路,人生,有时候转个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2023.8.29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5464/8952cae02995aad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