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回老家,邻居家的小孙子问他爷爷,你们聊天说的双抢是什么东东?这么一问,又让我回到30多年前的蹉跎岁月……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简单说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详细一点说,双抢是从大暑开始到立秋结束的农活的总称,主要就是抢收早稻和抢插晚稻秧苗,时间紧事情多,加之天气最热,时有暴雨,农民最辛苦之季,称为双抢。
在炎炎夏日,到处都是知了叫声的时候,大人们都开始准备各种各样农具了,随后天天去自家早稻田里看看可以不可以收割,各家可能早晚差别2~3天吧,我印象中基本是7月下旬那两天双抢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步,就是先割早稻,大家都要弯腰,用镰刀割,才可能做到快速。不常从事劳动的孩子们因为蹲着割太慢,大人们当然不允许孩子从小养成这种坏习惯。万一以后考不上大学总不能蹲着割稻吧?
割完一块稻田,如果天气好,稻把子捆好要再田梗上放一到二天简单的晒一下,再挑到稻场上,这样晒一下的稻把子挑起来轻点。但天气不好时候,就必须尽快挑到晒谷场上去。稻把子挑到晒谷场上后,就要脱粒了,那时候还没有电动脱粒机,更多的时候是在滚子上掼把子。掼把子也是个体力活,要举起用力掼,半天下来,胳膊酸痛会十分明显。但相对割稻和挑把子就算是轻活了,又因为技术含量低,所以一般情况下大人都要我们孩子参与的。
掼完稻把子,稻草多凉晒在晒谷场边,稻要摊平晒干,天好的话,几天太阳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最怕突然下暴雨。有的时候早上瞅着天空晴朗无比,于是把稻子晒开了,忽然间乌云密布,很快就噼里啪啦下起雨来了。有的时候先是起一阵阵大风,吹得尘土到处乱飞,这时田里忙活的大人发现了,立马放下手中的活,以最快速度冲刺般从田里往晒谷场跑去,把谷子堆好盖上塑料薄膜防雨。
在割完早稻的同时,大人就开始忙活犁田耙田,犁田耙田是个技术活。这活一般是大人承包了,当耙好田后,就要忙着拔秧插秧了。拔秧和割稻类似,需要弯腰作业。但插秧又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有人插的又快又好,我插秧不行,记忆里就曾插过一次秧,被嫌弃让我去干其他事情了。据父母说,晚稻插秧必须在立秋之前完成,立秋以后插下去的晚稻可能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个事情我当时非常疑惑,立秋前后差一天,真的差别那么大?现在想来,可能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的总结。于是为了赶时间,常常深夜三点左右,天沒亮,带着马灯就到田里干活。
起早干活然后看天热程度,天太热一般上午十点左右就回家休息,有时天不太热就干到十一点左右。中午吃饭后一般都不外出干农活的,找个有风的地方睡一觉,下午到️两三点以后才出门干活,但天不黑是绝对不可能回家的,大家都要赶时间,毕竟时间太紧。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好,都是分田到户的好处,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分配干农活的时间。包产到户以后,村里几十户人家竟然沒有一人在双抢时中暑,这也是分田到户的好处。各自合理安排时间体力干活,不盲目蛮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每我回忆起双抢,就不自觉的想起这首诗。那种又热又累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也心有余悸。再回头看看现在的孩子,夏天都是在空调房,手拿一部手机或游戏机,整天说学习,其实玩游戏。不禁长叹一声,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缺少了点劳动教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