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压力巨大,容易产生自责和自我绝望的情绪,以致于陷入抑郁症的疾病。为 了对抗抑郁病,首先我们要对错误要有正确的认知,不要让错误成为自己的负担和包袱、从而把自己压入抑郁症的魔爪。
1
对错误的认知
毛主席:我们的工作中间有缺点错误,但是我们的缺点错误是暂时的。这句话是个真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缺点错误,都是暂时的、一时的,绝不是永远的,甚至它只属于过去,既不属于现在,也可以不属于未来。一、用辩证法分析错误我们用辩证法分析错误。1)根据辩证法正反面兼具原则,而错误和正确构成正反面。所以,在有错误的时候,最首先的是要补出正确,也即指明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是更有用的帮助。所以,碰到错误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指责、自责,第一反应应该是——先提出正确的做法。这样就满足了辩证法正(正确)反(错误)面兼具的原则。同理,当明确正确的做法时,也要指明错误的做法,这样就使人很清楚了。根本上,是用正确取代错误。2)因为从错误走向正确,需要过程和时间,所以要有等待的准备,要等待,不能着急,越急则他的错误越不能自我纠正、即使在强逼下,但在以后仍然会时不时的爆发出来这种错误。3)而根据辩证法量变到质变原则。事实上,不是改正错误,而是用大量的正确稀释错误,这样就符合量变到质变原则,大量的正确就使得这个错误变得渺小和微不足道了。所以,根本上,是用大量的正确稀释错误。二、毛主席的案例。毛主席:过去有个同志犯了严重错误,听见隔壁房子里有人讲他的闲话,便一晚上睡不着觉,跑到我那里去。我告诉他,你的错误相当大,精神上要有准备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讲你的闲话,而是几百个人讲,你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并且依旧照常工作,以后就不会有人讲你了。过了几个月以后,果然人家就不讲他了。显然,这里就符合了用正确去稀释错误的原则,依旧照常工作、才能产生大量的正确,以正确稀释错误。三、辩证法实战——家庭教育。案例1有一天,7岁的女儿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自己又拿走了某某某的一个玩具,她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她又控制不住自己。
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先提出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责怪小孩。第一条、拿东西之前先要征得对方的同意。第二条、即使对方同意了,拿东西的时候,要让对方看见和知道。显然拿走东西并不是永远据有,所以可以约定拿这个东西多少天之后,再还给对方。第三条、心里上要做好对方也拿自己东西的准备,因为拿了对方的东西、那么对方也很可能会拿你的东西。第四条、如果自己不同意对方拿某个特定东西,那么就要指出对方可以拿的自己别的东西来代替,并约定归还时间。第五条、为了避免混淆拿的来自不同来源的东西,可以在家里整理出一个位置,分别放置东西并注明来源以及归还的时间。这就是指出正确的做法,用正确的做法来取代错误的做法。这显然是更好的做法。案例2有一天,7岁的女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怎么改掉她那些不好的行为啊?显然,她受自己认为不好的行为的束缚、并有了自责的情绪和心理负担,这是危险的。这个时候就要告诉她,1)首先要找到不好的行为,所对应的正确的行为。不是改正,而是用正确的行动取代不好的行为。2)通过用大量的正确的行为,来稀释掉少数的错误的行为,比如,就像家里吃了烤鱼,家里全是烤鱼味一样,但是烤鱼味并不会消失,而只是用大量的外部没味的空气稀释掉了烤鱼味。自然这个烤鱼味就稀释的近乎消失了,对待错误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3)然后,要有耐心,从不好的行为到正确的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就会好起来的。最后,根据辩证法正反面兼具的原则 ,这里指出了修正的一面,仍然还需要指出不能修正的一面,也即即使一时改不过来,也不要紧,因为即使有些不好的行为,但它并不会让天塌下来,即使存在不好的行为,也无需过虑,因为它的损害并不严重,即使做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即是让她放下负担和包袱,她不需要活在错误的过去里,而是应该活在崭新的将来里。案例3女儿在学习的过程,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错误,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她做大量的习题,而不是纠结于那几个错误中。这里面的原理就是让大量的正确来稀释掉错误。假如有60道题,她错了10道题,虽然错的挺多的了,但并不需要纠结于那错误的数量上,而要关注于正确的数量上,正确和错误的比例是5:1,所以,只需要再给以大量的习题,让她继续大量练习就行了。这就是用稀释来取代纠正,在稀释的过程中,达到纠正的目的。这就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如果不是自责和指责,并且放下了负担和包袱,那就不容易陷入抑郁、自责的境地中去,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越来越深重的否定,以至于失去了对自己的完全信任,从而避免自己走向自我毁灭。
2
对抑郁症的预防
成就感应该是治愈抑郁症的一个利器。而根据辩证法原理,要以正面胜反面。这个原理对自己施加时,也就意味着要以正面为终点,而不要让反面成为自己的终点。所以,这里有个技巧,对于人犯错,往往是责罚、惩罚,而这种惩罚的反面是奖励,也就是说惩罚和奖励构成了正反面,而奖励是正面。所以在一件事中,要以正面为终点——也即要以奖励为终点。所以,要想尽办法在事情中设置各种情况下的奖励终点,特别是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中,这是家长应该考虑和做到的,以奖励为终点,则孩子虽然在中间遭受挫折,但最终仍然获得奖励了——意味着成就感。那么孩子在事中,就不那么容易抑郁了。这是辩证法的解释。按现代科学的解释,则是以奖励为终点,奖励构成一种正反馈循环,也就是说人就进入正反馈循环了,如果在事情中进入正反馈循环了,很难想象他会抑郁。而惩罚会构成负反馈循环,人处在负反馈循环中,他自然就容易抑郁了。所以,以正面为终点,是预防抑郁症的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所谓正面,就是自己想要的那一面,就是正面。比如说,多和少,通常我们想要多,所以多是正面,少是反面,以多击少,就是正面胜反面。比如说,大和小,通常我们想要大,所以大是正面,小是反面,以大击少,就是正面胜反面。比如战略和战术,通常我们想要战略,所以战略是正面,战术是反面,以战略胜战术就是正面胜反面。比如快和慢,通常我们想要快,所以快是正面,慢是反面,以快对慢就是正面胜反面。所谓构成正反面关系,一般是根据反义词关系,先确定一个事物包含的各种性质,拿个词来形容对应的性质,然后找这个词的反义词。通常来说, 这对反义词就构成了正反面关系。又一种是根据正相关关系,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个弱了、另一个也变弱。这种也很可能构成正反面关系,比如正反馈关系——两者互相导致。还有一种就是经典的既对立、又统一,这种也构成正反面关系。这三种正反面组成规则,在实际中,可以用辩证法规定的原则去指导实践,如果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那显然它们就构成了实质的正反面关系。如果各个方面都考虑了,仍然不通,实践效果也不好,那说明它们可能并不构成正反面关系。以正面为终点,那么从他在家庭中的成长开始,他就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并且经过了克服挫折,进入社会后,他是很难陷入抑郁的。放下负担和包袱,抑郁就无法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