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看《最强大脑》的观众或许会发现,那些上节目的人大多可以快速的加减乘除一长串数字,如果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他们的这种运算能力一方面来自于重复的训练,另一方面来自于有效的方式、方法。
家长在评论孩子读书这个问题上,时常会用到“死读书”这个词,这表示这个孩子尽管很努力,可是方向不对,或者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情况哪怕是在成人的工作中也比比皆是。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懂,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使用。无论是孩子读书还是生活工作,谁不希望自己有着高效率,能够事半功倍呢?
可是以往的教育总让我们局限于一定的框架之中,如果能够跳出这样的思维定式,或许孩子的学习就没有那么辛苦了。《10倍速心算》是一本写给中小学生心算技巧的书籍,能够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算的技巧,改变一看到数学题,就只会用笔计算的模式。
本书的作者是栗田哲也,他是骏台学英才研讨会讲师,主要从事有关数学教育、普通教育的写作工作,在他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孩子数学成绩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孩子是否会心算。日常的学校教育往往把笔算作为教育重点,并没有鼓励孩子进行心算,以至于大多数孩子对心算相当陌生,更不要提灵活使用了。
栗田哲也表示心算有三大好处:
一是让孩子学会探索,了解数字的构成,引发学习兴趣。
二是提高孩子洞察力,提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是节约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到底应该如何心算呢?《10倍速心算》一共介绍了56种方法,从易到难,从小学知识到初中知识,层层深入,每个技巧结束后,还有相关的练习习题,辅助孩子加强理解和掌握。如果刚开始进行心算的话,我认为书中的三个技巧特别容易上手,而且可以快速增强孩子心算的信心。
1.善用拆分和整数。
当孩子看到79+146这样的题目,一般是怎么算的呢?是不是习惯按照笔算的方式,先9+6,再进一位后,算7+4+1呢?
心算的目的就是找到快速的方法,准确的算出题目的答案,拆分和整数的方法既方便又通用。在这道题中,可以先把79和146转为相近的整数,也就是80和140,通过计算80+140,得出220,由于79比80少1,146比140多6,可以算出6-1=5,最后,整体相加就得出了答案225。这样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加法,减法、乘法,甚至除法都通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再来看一道乘法题,38*7,如果按照拆分和整数的方法,可以将这道题看成是(30+8)*7,也就是先算30*7=210,再算8*7=56,210+56=266。
2.用爬山的方法反过来计算。
有一些题目尽管可以用拆分和整数的方法,不过也并不太方便,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反向思考的方式,快速得出答案。比如,题目是一道减法,但在实际计算时先把题目看作为加法计算。例如,1012-676这题就可以换成676加多少等于1012,反而简单一些。
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在爬山,如果从676米高的地方开始爬到1000米,需要324米,那还有12米就可以达到顶端,1012-676的答案就是336。
这种方法实际运用了减法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孩子日后在高年级学习过程中,就更能感受到心算的好处了。
3.善于用平均数。
当题目涉及到多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时,我们可以采用平均数的算法。比如,在126+123+127+126这道题中,这些数字都是在125上下浮动,那基本上可以把125作为这4个数字的平均数来看待,每个数字与125相加减,可以得出+1-2+2+1=2的结论,同时125*4=500,那么这四个数字相加就可以得出502的答案。
再比如说(181+194+197+212+201)/5这个比较复杂的算术题,如果采用平均数的方法,可以把200作为平均数,每个数字与200相加减,可以得出-19-6-3+12+1=-15,与5相除等于-3,而200*5/5=200,200-3=197。
是不是觉得学会了平均数的方法,不仅不用复杂的列公式计算,而且运算的速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
以上讲的三种方法只是《10倍速心算》中的一小部分,当孩子慢慢地学会心算的方法,习惯看到题目就采用心算的方式时,高年级中的那些复杂计算,甚至方程式计算都可以快速地通过心算得出。
就如栗田哲也所说的那样:“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教师主要教授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范本,学生模仿习得,这是学习的第一阶段,但是若想更好地学习,学生必须自己参与、思考、试错,直到掌握所有知识点,这是第二阶段。”
孩子的数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不过,若是家长能够提前让孩子意识到心算的好处,多加强练习,不断形成自己的心算模式和方法,我想,孩子不仅在数学学习上成绩优异,在其他功课的学习上也能够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