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愿意,或喜欢,或嗜好地去做某项事情呢?譬如“愿意旅游”,“喜欢玩电子游戏”“嗜好饮酒”等等。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看“美女”,可谓一种“共相”了。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各有千秋的,无论生理的或心理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先天的或后天的、习惯的或训练的,但依然有一个“共项”:获得了“好处”。不是十分恰当的说,就像做生意赚钱一样,赚得越多越起劲儿。
因此,大概可以从中“抽象”出一个“逻辑”:没有获得“好处”,所以不愿意去做;越是不愿意去做,越是不能获得好处,故而“步步坠落了”。反之,获得了“好处”,就越愿意去做;越愿意去做,获得的“好处”越多,所以“步步升高了”。
人生的发展与不发展,个人的智慧、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与否,人的卓越与平庸的分水岭,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发展逻辑。我想,这是不容质疑的,无可否定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应该是对这样一种发展逻辑的诗意确证。“有病不治,病入膏肓”是为一种反证吧?“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得亲口尝尝”是为进入这样一种发展逻辑的生动形象的“导航员”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好处”,非得“做”不可!且要“做”向深入,方能“乐不思蜀”。
把“玩手机上瘾”,变成“读书成性”,恐怕是于众多“人才”中“想不卓越杰出都不行了”。
笔者自知不如王安石的《伤仲永》写得千古传诵之艺术魅力,多有直白,但也有“伤”的意味在其中。愿后生们“并联”读思,有所裨益于“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