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以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但是不可以不阅读。关于看书,这已经是我常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倘若让我放弃,恐怕一时半会是改不了的。
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课外的娱乐方式实在无法和现在的学生相比,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手机,更谈不上电脑,即便是书写的工具,我们也是到了初中才广泛使用中性笔,而在此之前,我一直使用的是钢笔和圆珠笔。
在那个消遣方式并不丰富的时代,书籍成了我课余时间唯一的选择。
当时同学们都热衷于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而我则不其然,我似乎对四著并不喜欢,他们对四著津津乐道时,我接触的却是文艺复兴时期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以至于包括现在,有人和我说红楼和水浒,我只能听,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当同学们在作文里熟练地用着名著里优美伤感的诗句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名时,我的素材只是那些索然无味的西方人物。
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光读一种类型的书籍是不行的,阅读也不能挑食,不能专挑自己喜欢的。不然,作文的思路也会有所局限性。
所幸我还有个小兴趣,就是喜欢写写画画,伴随着心中的小情绪和一些莫名的悲伤我会忍不住拿起笔跃然纸上。
如今看到那些只言片语堆积起来的篇章,我都会回忆起笔下曾经的青葱岁月。
而当时写这些文字的初衷都离不开阅读。

现如今已经没有太多的闲情来阅读那些可以当作枕头的小说了,但是阅读还是要继续的。所以现在,《读者》《意林》这种贴近生活的杂志更符合我这个年纪,我也可以利用柴米油盐外的时间来填补一下精神世界。
其实想想,阅读其实也是挺好的,他会让我们的精神更有张力,对处理问题和逻辑思维都有一定的帮助。
之前看到一个作家说了一句话,想写作的素材随手拈来,先看一万部书再去写,到时候不是作家也是作家了!
当然了,是否如此我们暂且不说,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信息,那就是阅读是很重要的素材来源。

我终究是个凡夫俗子,人在世俗的生活里,总会有点小兴趣,不说琴棋书画的雅兴,但是阅读,跑步应该完全说得过去吧。
所以,我就在这些文字里寻求着乐趣,精神上,思想上的乐趣。有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愉悦或许就在一首小诗,或是一篇散文里,能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和触动,不也是很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么?
我不会刻意要求自己读多少书,读什么样的书,但是我阅读这些杂志的习惯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希望直到暮年我还能在内心里去喜欢这种阅读带给我的满足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