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的伤害

作者: 马少军 | 来源:发表于2021-11-30 21:39 被阅读0次

    (一)

    这两天讲《庖丁解牛》。因为刚学过屈原的《湘夫人》,由庖丁而屈原,很容易让人想起先秦时人们的命名。那时候处在社会低层的普通人是没有姓的,往往只在名字面前面加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比如庖丁,是一个叫做丁的厨子,医和,是一个叫做和的医师。

    这样的名字,常见的还有轮扁、弈秋、优孟、匠石等。他们都有令人惊叹的技艺,能把本职工作做得特别好。比如轮扁斫轮不以绳墨,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奕秋乃通国之善弈者,而匠石闭目成行,运斤成风,一斧子劈去了郢人鼻尖的白灰,而那人的鼻子安然无恙。

    屈原是贵族,不仅有姓,还有氏、有名、有字、有号,他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这一长串东西是当时贵族的标配吧。

    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些人一出生就成功了,有些人一出生就失败了。但出身低微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像庖丁匠石等人,把手头的活干成了艺术,让人佩服不已。

    (二)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他娴熟的解牛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手、肩、足、膝并用,如同优美的舞蹈,进刀之声,骨肉之声,极有节奏,如同好听的乐音。这让文惠君看呆了,发出一声惊叹,说一个人的技艺怎么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呢?

    这句话让庖丁有些不快,因为文惠君对他的理解,分明只停留在“技”的层面。他放下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

    由技入道,就是由现象进入本质。他讲了自己解牛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全牛”,就是说他看到的牛,和一般人看到的牛,是一样的牛。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即目无全牛,他的眼睛成了X光机,一眼能看透牛的间架结构,骨肉筋膜。而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就是根本不看了,完全是“神”在活动。

    正因为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那把刀才能“游刃有余”。好一些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在割,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在砍,而庖丁的刀,十九年来解牛无数,依旧寒光闪闪,像刚从磨刀石上拿下来。这关键在于他不碰硬,使刀刃在骨肉的缝隙间游走,没有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困难。

    文惠君由庖丁的这把刀,悟道了养生的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错综复杂的矛盾,甚至险恶的环境。这时候,迎难而上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另辟蹊径可能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

    课本上《庖丁解牛》是节选,课文的前面还有一段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看到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客观事实,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既知如此,却还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很明显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如果因此而搞得身心俱疲,是有危害的。

    人们经常要引用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给年轻人讲道理,致使这句话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一样有名,一样励志,但忘了后面一句话:“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这种引用只是断章取义。

    但庄子并不是以此鼓励人们不要去学习,他的出发点,大概是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心灵,不要因为执着于某事而使其受到伤害,从而弄得得不尝失。

    至于“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能也是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的。做好事不图有名,做坏事不致于获刑。名利容易给自己造成负担,刑罚容易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要远离这些东西,“缘督以为经”,顺应自然,尊重本心,才可以保护身体,保全性命,担负责任,好好地过完老天给你的那点时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利的伤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hj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