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总是三分钟热度?
思考下这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责怪自己懒、不够自律,那么你可能冤枉自己了。
1
现代互联网社会,网络上的信息林林总总,良莠不齐。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人,渴望提高自己的职场能力。在搜索平台输入“如何提高职场能力”,跳出来的页面有的告诉你要想提高职场能力,不能做不好PPT,碰巧你最后一次做PPT是在大学的毕设答辩,并且做的效果不好,你觉得他说得很对;有的人告诉你要想老板喜欢你,要学习如何提高情商,想到单位里别的员工跟领导关系搞得很好,而你每次见到领导紧张得话都不知道怎么讲,你又觉得他说得很对;有的人告诉你要想升职加薪,还是要提高工作能力啊,能力强了之后领导自然会重视你,你是程序员,就好好写代码学习技能,你又一次深以为然。
他们说的都对。
可是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还要上班吃饭休息,就算其余时间全用来学习,时间精力也远远不够做这么多事情啊。
2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提出的生存余力理论模型:
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的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生存负载的外部因素有职场工作和家务事,内部负载主要是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40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
生存力量的外部因素是指你的家庭能为你提供的,内部因素则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克拉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
作为普通人的你,家庭背景普通,没有什么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很一般,个人的能力也很一般,而工作占据了你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如果已婚已育,还会囿于各种繁琐的家庭事务中,也只有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时间清闲下来,感叹下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样的你,生存余力有多少呢?
不是你三分钟热度,是你精力有限,不足以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3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你在收藏夹里积极向上”。今天你刷到公众号的一篇关于“伟人喜欢读书”的文章,你被作者的文笔折服了,并且文中还包含了伟人推荐的书单,于是立即加入收藏夹,心里想着"我要多读点书,这样也能成功“,然后网上下单买了书,过两天书到了你发现那天激动的感觉荡然无存,根本读不下去,太枯燥乏味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推荐的书单是管理类的经典书籍,如果你还没有想要往管理类岗位发展,你是很难对它有兴趣的。不能只是因为成功人士说它好就认为自己需要它。到最后,花出去的时间和金钱除了变成沉没成本,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应该怪你三分钟热度吗?
不该,书是好书,只是那篇文章不会告诉你它适不适合你,你应该自己去筛选,挑出适合自己的。
4
记不得是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凡是中途放弃的兴趣,多半不是真的兴趣,凡是坚持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点成绩的“擅长”,本身就不是擅长。试一路,刷一路,慢慢就能找到那个可以长期坚持下去,变成“副业”的东西”。
这句话是讲副业的,也同样适用于找兴趣。在寻找兴趣的路上不要停止,不断尝试,直到你找到自己乐此不疲的事情为止。
也就不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烦恼了。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乐此不疲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