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东西了,最近把姜文这个我最喜欢的内地导演的作品都看完了。索性想着写点儿什么,正巧在《邪不压正》上映之际,斗胆来聊聊姜文。
如果你有把姜文的电影都看过的话,会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带劲,不管是偏商业的《让子弹飞》,还是偏文艺的《太阳照常升起》都充满了戏剧式的夸张,戏谑与令人异常舒爽的洒脱之感。性,暴力,枪支是他时常运用的点,而这些都是商业大片中常用的刺激元素。
在中国内地导演中,姜文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电影个人风格极强,却可以在商业与文艺之间随意切换,可谓雅俗共赏。也并不属于所谓时代导演中的任何一代,姜文就是姜文。第五代导演是中流砥柱,他们开辟了商业大片时代,也因商业票房游戏越发没了情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足够文艺,且有思想,获奖多但缺乏受众。姜文充分结合了双方的优点,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我是个对影视视觉要求比较高的观众,镜头语言,色彩画面控制力强的作品才比较吸引我,这种作品在我眼中才叫电影。姜文对色彩的挑剔,严苛到变态的程度。对音乐的要求也是如此,他曾对一起合作《太阳照常升起》配乐的久石让大师说,“我的要求很简单,比莫扎特强点儿就行。”气的久石让跳脚。
反叛
姜文的反叛有目共睹,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一步之遥》,无一不是在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对传奇的歌颂。姜文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枪”,就是反叛精神的直接表象。在他们那个年代,大院子弟就是身份的象征,但姜文不是大院子弟,却是比谁都精神贵族,他反抗传统的力量是来自内心的。
许知远:你觉得自己反叛吗?
姜文:我觉得我很正常。如果说不赞成一些传统就是反叛的话,那就是吧。什么叫传统?其实没那么了不起,不就是过去的活法,过去的姿势。孙子对爷爷有看法是对的,就甭说别人家爷爷了,你对自己家爷爷都应该有点态度,看法,那他们家爷爷,你犯得着那么尊重吗?而且他们家不着调的爷爷,那就算了吧,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如果把所有家爷爷都当传统的话,那就算了。那我觉得这传统就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天才
姜文的处女作是1995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整部片子都弥漫着浓郁的荷尔蒙的味道,里面夏雨在胡同跟人打架的一场戏可谓经典,简直精彩极了。再到后来,两帮人茬架的那段戏感觉很真实,相比今年的《老炮儿》,最后湖上约架的架势,虽然气势有了,但显得相当做作。比对比起佳作,马上沦为行活,谁都能拍。
姜文的作品多少都有点魔幻现实色彩。这在《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里体现的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导演在用一个全新的故事来重新诠释自己眼中的文革和民国。故事人物只是历史和印象的载体,它们的存在并不扎根于真实。所以这两部片子只从故事表面观看,是无法领会其精髓的,更加无法透过电影窥探到导演的内心。电影同绘画一样,行是个画师就能干,但能通过表象画出作者心境的作品,才是传世之作。
电视剧则不同,电视剧可以接地气,但电影还是应该有其艺术感,有能带观众做梦的能力,姜文的电影剧情魔幻,但细节极其精致。细节的准确性奠定了故事的可信性基础。使任何人物或事件都不会离地太远,不会浮在半空中。
而姜文其他作品都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比较好理解啦,我个人最爱的一部是《鬼子来了》,既把故事讲好了,还把该表达的都表达了出来。《鬼子来了》的艺术性极高,台词,镜头语言与剪辑都非常姜文,很有特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63774/fbdb9b85957bd30d.jpg)
比如开头姜文被尖刀指着鼻子,是从姜文的视角拍摄尖刀,压迫感,紧张感与未知的恐惧感不由自主地迎面袭来,剧情也环环相扣,刽子手刘爷曾吹嘘“升天的道儿上,刘爷给他们垫了一步,刀起头落,落地之头,必转九圈儿,面朝刘爷,眨眼三下,嘴角子上翘,啥叫含笑九泉呢?这便是含笑九泉!”应验到了马大三身上,最后花屋充当了马大三的介错人,砍下马大三的头,马大三人头落地,转九圈儿,面朝花屋眨眼三下,嘴角上翘,含笑九泉。可见他对花屋是感激的。此时,原本的黑白色调变成了彩色,黑白与彩色画面的转换本是最简单的技术,但能用出神的不多。就在这最后一幕,世界都变得有了色彩,很震撼人心。
平均五六年出一部电影的姜文不算高产,但也算基本合理时间。比之受无脑片摧残,我宁愿等待姜文的作品。《邪不压正》7.13上映,还是很期待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63774/6188ef58b528f80e.jpg)
网友评论